基坑降水专项方案(十三)

基坑降水专项方案(十三)。

1降水目的。

根据地质条件、工程的基坑开挖及基础底板、承台、地梁结构施工的要求,本次降水的目的是:通过降水及时降低基坑开挖范围内土层的含水量,防止流砂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满足地下室在无水状态下的施工要求。

2降水设计方案。

拟在基坑内采用管井降水与明排水沟相结合,基坑顶部四周可做散水和排水沟,坑内设置排水沟和集水坑,并与边壁保留0.5~1.0m的距离,集水坑内积水应及时抽出。

3管井结构。

基坑降水管井:井深18m左右,成孔直径φ800,井管φ360,井管为钢筋砼管。0~4 m、16~18 m为实壁管,4~16 m为格栅式滤管,井管顶应高出地面20㎝左右。

观测井:坑内外布置观测井3个,观测井深度10 m,成孔直径φ168,井管用70㎜PVC管,管上钻孔,外缠40目尼龙滤网,外填滤料。

4成井施工

成孔施工机械设备选用SW-100型工程钻机及其配套设备。采用正循环回转钻进泥浆护壁的成孔工艺及下井壁管、滤水管、围填填砾、粘性土等成井工艺。其工艺流程如下:

1、测放井位:根据井位平面布置示意图测放井位,如果现场施工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受到施工条件的影响现场可做适当调整,但是井位不能在支撑的位子上。

2、埋设护口管:护口管底口应插入原状土层中,管外应用粘性土填实封严,防止施工时管外返浆,护口管上部应高出地面0.10m~0.30m。

3、安装钻机:机台应安装稳固水平,大钩对准孔中心,大钩、转盘与孔的中心三点成一垂线。

4、钻进成孔:开孔孔径为φ500mm,一径到底,钻孔施工达到设计深度时,宜多钻0.3~0.5m。做好钻探施工描述记录,在钻进过程中,如发现实际地质情况与勘察时提供的资料不一致时需及时通知设计人员,并对井的结构进行及时调整,确保滤水管的安放位置能够有效的进水。钻进开孔时应吊紧大钩钢丝绳,轻压慢转,钻进过程中要确保钻机的水平,以保证钻孔的垂直度,成孔施工采用孔内自然造浆,钻进过程中泥浆密度控制在1.10~1.15,当提升钻具或停工时,孔内必须压满泥浆,以防止孔壁坍塌。

5、清孔换浆:下井管前的清孔换浆工作是保证成井质量的关键工序,为了保证成孔在进入含水层部位不形成过厚的泥皮,当钻孔钻至含水层顶板位置时即开始加清水调浆。钻进至设计标高后,在提钻前将钻杆提至离孔底0.50m,进行冲孔,清除孔内杂物,同时将孔内的泥浆密度逐步调至接近1.05,孔底沉淤小于30cm,返出的泥浆内不含泥块为止。第一次清孔换浆是成井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它将直接影响成井质量,因此施工时清孔换浆工作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绝不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6、下井管井管进场后,应检查过滤器的圆孔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下管前必须测量孔深,孔深符合设计要求后,开始下井管,下管时在滤水管上下两端各设一套直径小于孔径5cm的扶正器(找正器),以保证滤水管能居中,井管焊接要牢固、垂直、不透水,下到设计深度后,井口固定居中。下井管过程应连续进行,不得中途停止,如因机械故障等原因造成孔内坍塌或沉淀过厚,应将井管重新拔出,扫孔、清孔后重新下入,严禁将井管强行插入坍塌孔底。

7、填砾料:填砾料前应用测绳测量井管内外的深度,两者的差值不应超过沉淀管的长度。填砾料过程中应随填随测砾料的高度。填砾料工序也应连续进行,不得中途终止,直至砾料下入预定位置为止。最终投入滤料量不应少于计算量的95%。

8、井口封闭:在采用粘性土封孔时,为防止围填时产生"架桥"现象,围填前需将粘土捣碎(粒径小于3cm为宜)后填入。围填时应控制下入速度及数量,沿着井管周围按少放慢下的原则围填。然后在井口管外做好封闭工作。

9、洗井:采用"泵放入井底抽水法"洗井,其原理如下:

成井完毕后立即下入高扬程底吸式潜水泵至井底抽水,如井内有沉淀,可在水泵抽水的同时人力上下串动水泵,扰动井内沉淀让水泵带出,直至水泵能下到井底。井内水抽干后拔出水泵,以防井外细颗粒进入井内造成埋泵,待井内水位上升至滤水管上口时重复上述操作。至井内没有新的沉淀并且水清后可下入顶吸式潜水泵封井,在成井质量良好的情况下上述操作基本不会超过5次。真空泵和潜水泵同时开启至挖土施工开始结束。

10、安泵试抽:成井施工结束后,应及时下入潜水泵,接真空管、铺设排水管道、电缆、地面真空泵安装等,抽水与排水系统安装完毕,即可开始试抽水。电缆与管道系统在设置时应注意避免在抽水过程中损坏,因此,现场要在这些设备上进行标识。

11、排水: 洗井及降水运行时应用管道将水排至场地四周的明沟(渠)内,通过排水沟(渠)将水排入场外预设的排水沟渠中,场地四周的排水管道应定时清理,确保排水系统的畅通。

5降水

水泵采用口径50㎜,抽水量15~30 m3/h的潜水泵

1、水泵安装在距井底0.5 m深度,以后随着降水的进展逐渐调整泵的安装深度,降水后期可用部分井降水

2、水泵必须做到一机、一闸、一阀,以便控制抽水量,抽水泵安装漏电保护器。

3、基坑周围安装集水管,集水管安装分管,分管上安装阀门,和水泵用蛇皮管连接。集水管通向地下排水井。

4、降水抽水应连续进行,避免抽抽停停,由集水管分管阀门控制抽水量,使降水井内水位保持稳定。

5、回灌与降水同步进行,回灌用降水抽出的清水,回灌井要安装阀门,以控制灌水量。

6、降水设专人负责,每天记录水位变化高度和出水量情况,并随时注意调整水泵安放高度。

7、降水施工前,先在基坑中心打4口井,进行试抽水,根据试抽水结果,再调整后续井参数。

8、降水基坑开挖前5天开始。

6监测。

1、降水前应对周围建筑和道路设置沉降观测点。每栋建筑物设点不少于2个,设在建筑物临坑的两角。路牙上每隔20 m设置一个观测点,同时对建筑物和道路的观测点标高进行一次普查。

2、在支护结构上,安设变形观测点,进行沉降及水平位移观测,每段支护结构不少于3个点。

3、变形观测水准点,应设在降水影响范围之外约100 m,并不少于2个。

4、变形观测降水初期和开挖初期应每天观测一次,有异常情况时,增加观测次数,当沉降和水平位移趋于稳定时,2~4天观测一次。

7封井措施。

1、降水完毕后,应采取有效措施封堵井孔,避免承压水沿井孔及井壁上涌。

2、±0.000以下全部工序(含后浇带)施工完毕后,采取"以砂还砂,以土还土"的原则,封堵井孔。

8管井降水计算。

管井数量待中标后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运用"品茗安全计算2008版"进行计算而得。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