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阻塞能活多久【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其新疗法】

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存时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病

它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

男女发病率为9:1。

由于现代工业迅猛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人类在生产、生育上的某些无政府状态造成的生态失衡、城镇人口稠密及吸烟者渐增等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已或为人类丧失劳动能力的主要疾病之一。

据文献报道,近几十年来,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死亡率明显增加,已接近肺癌。

如何防治本病,已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慢性阻塞性肺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主要症状是慢性咳嗽、咳痰、气喘,病程迁延数年。

每逢来冷季节,患者便苦不堪言。

虽经抗炎、止咳化痰及平喘吸氧等治疗病情可暂得缓解,但为时不久,又行复发。

年复一年,病情逐渐加重,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

大多数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病情发展的三步曲是慢支炎、肺气肿、肺心病,最终发生呼吸衰竭直至危及生命。

此时即便华佗再世恐亦无回春之术了。

多年来,医务人员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多侧重于防治肺衰竭,却忽视了改善呼吸肌的功能,虽然呼吸肌疲劳的观点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人提出,但只是近十几年才得以系统研究的。

现已证明,呼吸肌疲劳是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

其表现特点有:①膈肌低平,移动度差,肺通气量降低,从而引起缺氧;②长期缺氧,膈肌萎缩,膈肌收缩力降低,加重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③气道阻力增加,膈肌做功储备力下降;④吸氧只能使低氧血症改善,却无法纠正二氧化碳潴留。

1969年美国学者发明了植入体内的膈肌起搏器,用于治疗呼吸肌麻痹。

但由于易引起医源性合并症,费用高昂而受到限制。

此后,又有人经腹腔镜作直接穿刺,将电极置于膈肌,甚至在开胸时直接刺激膈神经,这些方法虽可增强膈肌收缩达到辅助呼吸的目的,但因其具有创伤性,不易为患者所接受。

1987年,中山医科大学谢秉煦副教授等成功地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体外膈肌起搏器,经过3年来的临床试用,已逐步推广。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刺激膈神经,使膈肌有节律地收缩,提高呼吸肌功能,改善通气。

使用时患者取坐位,将皮肤电极的阴极分别置放于双侧颈部胸锁乳突肌外缘下1/3处,阳极分别置放在双侧胸大肌皮肤表面。

治疗一次30分钟,10天为一疗程。

由于操作简便安全,可在医院门诊做治疗,还可用于家庭保健及呼吸肌康复的训练。

笔者曾应用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数1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其中包括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患者),经临床观察及测定肺功能,治疗后达到满意的效果。

一位50余岁的男性教师,多年生活不能自理,动则气喘,经体外膈肌起搏治疗2个疗程后,又重新登上了讲台。

目前,体外膈肌起搏器仍在不断完善,第二代、第三代产品已相继问世。

愿它给更多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带来福音。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