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乙状结肠破裂12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总结分析特发性乙状结肠破裂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经手术治疗的特发性乙状结肠破裂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的特点及术中探查发现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皆有长期服用激素史,首发症状及体征表现为突发性腹痛,全腹压痛,腹肌不紧,腹腔穿刺阳性,术中见穿孔部位在乙状结肠对系膜缘,大网膜不向病灶区包绕粘堵,手术均采用近端结肠造瘘、远端关闭的术式。结论:对有长期应用激素的病人出现突发腹痛、腹腔有游离气体、腹腔穿刺抽出粪臭味液体可作出特发性乙状结肠破裂的初步诊断。手术宜从快从简,围手术期应补充激素、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及护理。

【关键词】 乙状结肠破裂特发性激素

1991年2月至2005年9月我院共收治长期应用激素患者发生的特发性乙状结肠破裂12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例,女9例,年龄42~61岁,平均47.5岁,原发病:慢性气管炎6例,风湿性关节炎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长期服用地塞米松8例,强的松4例,服用时间均在1~5个月不等,本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习惯性便秘(排便频度≤2次/周,排便困难,病史>1年),临床表现均在用力排便后突发下腹部疼痛,全腹压痛,腹肌不紧,体温37.5~38℃,血压下降,WBC升高,其中膈下游离气体9例,腹腔穿刺阳性11例,术中见肠破裂部位均位居乙状结肠中下段对系膜缘,裂口长度2~11 cm,硬质粪块裸露于腹腔中10例,大网膜较游离,无粘连,腹腔渗液多。手术方法:清除腹腔粪块,冲洗腹腔,切除病变部位的乙状结肠,行乙状结肠造瘘,其中单腔造瘘7例,双腔结肠造瘘5例。切口感染3例,死亡2例。

2 讨 论。

特发性结肠破裂于1827年由Brodie首先报道[1],坂部等提出符合下面四个条件者①穿孔部位肉眼看不到原发病变;②肠管内无异物或通过障碍等因素;③腹腔内无粘连、内疝等异常,也无腹壁疝;④腹壁未受过直接外伤,并能否定由医疗操作损伤,可列入特发性结肠穿孔。从本组资料看本组患者均符合上述条件。本组均有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应用病史,其发生原因不外乎肠管内压增高和肠管壁本身脆弱两大因素,长期大量应用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分解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造成负氮平衡,使肌组织水肿和纤维变性,引起肌萎缩,这不仅累及骨骼肌而且累及肠管平滑肌,使肠壁薄弱,结肠传输功能乏力缓慢,且从本组资料看由于慢性疾病的存在都有不同程度的活动量减少,以致便秘,便秘习惯形成后患者直肠感受性降低,阴部神经存在慢性损伤致排便反射弧感受器及感觉传导障碍,使粪便滞积于直肠、乙状结肠内,肠内压升高,管壁扩张变薄,特别是在粪便长期时间滞留,易于干结成形,要排出干结成形粪块,势必排便时费力,致Douglas窝加深,乙状结肠被拉长,更使肠壁变薄,激素能降低肠道黏膜的更换速率,并减少黏液的分泌,或粪块压迫损伤肠壁可引起局灶性感染或溃疡,甚至局部肠壁缺血、坏死、发生结肠穿孔破裂。因此,对有长期应用激素病史的患者出现腹膜刺激征、腹腔有游离气体、腹腔穿刺抽出粪臭味液体应想到特发性乙状结肠破裂的可能。从本组资料中看出,破裂口均位居乙状结肠对系膜缘,原因有以下几点:①乙状结肠较其它结肠管腔细,肠壁弹性差,肌层壁薄弱,对系膜肠壁弹性相对较差;②血管在结肠壁内的吻合主要位于黏膜下层中但不很丰富,对系膜缘附近的血管吻合更少,肠腔内压力较大时,易发生对系膜缘的缺血,若发生系膜附近的穿孔者应注意排除结肠憩室穿孔的可能。该种患者腹部压痛较明显,腹肌紧张度差,甚至腹肌柔软,分析原因①长期应用激素腹壁肌肉萎缩,张力低;②因向心性肥胖,腹壁脂肪厚。因此不应以腹肌紧张程度判断腹膜炎,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断。腹腔穿刺及膈下游离气体阳性率较高,原因:便秘近端结肠内积聚大量液态粪便及气体,一旦乙状结肠破裂且裂口较大,大量粪便进入腹腔,污染严重,腹腔穿刺较易抽出粪臭味混浊液体。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