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时代的媒体应对和舆情处置策略

“互联网+”的时代,网民基数规模庞大,成为网络舆论生发的原动力。

网络以其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往往能以最简单、最便捷的方式介入舆情事件,并迅即成为事件的“催化剂”、“助燃剂”,其煽动力、影响力、破坏力让人始料不及,往往使事件迅速激化,极大增加处置引导难度。

热点事件一旦“触网”被聚焦,可轻易突破地域与空间限制,将某些地区性、局部性的事件迅速演化为全国性、甚至国际性公共事件

毕业论文网 /2/view—12087443.htm  2014年6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

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为5.27亿。

农村网民超过1.78亿。

全国新闻网站每日发新闻3万条,网民每日新发微博2.3亿条,微信160亿条,QQ信息70亿条。

博客2000万篇。

笔者兼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工作经历,在报道工作中深感当事单位应对媒体采访网络舆情的乏力,下面将就媒体应对原则、技巧以及如何尽快平息网络舆情进行探讨。

一、不当的媒体应对战术:躲避、封堵、强压   在日常的采访报道工作中,相信很多一线媒体工作者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是成就性或宣传对方业绩的报道,会更多地得到采访对象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是舆论监督或者突发事件的报道,则会更多地遭遇到不配合、干扰、阻力,有的甚至不惜抢夺采访器材、跟记者动武。

总结采访对象不当的媒体应对战术,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像鸵鸟一样的“躲避”型。

新闻事件发生后,很多当事单位的首要策略是“防火防盗防记者”,看到记者就躲、听说媒体来就藏,明明负责人在现场,当记者想找到并了解情况时,谎称“不认识”拔腿就跑,妄想新闻事件在他的“鸵鸟战略”下慢慢被淡忘。

封堵型。

事件发生后,不少当事单位想尽办法掩盖事实,对内提出要求一律不对媒体披露情况,否则将会对泄密者采取措施;对外则采取“封堵战略”,跟来访的记者软硬兼施不让披露事实,或者想尽办法找到记者的领导说情不要披露事件真相。

强压型。

在所有应对媒体的战术中,这种类型是令所有采写现场新闻的人最深恶痛绝的,也是应对媒体最恶劣的招数。

一些当事单位面对媒体的问询,不是坦诚地回应,而是千方百计找到媒体的上级主管单位,妄图采取“以上压下”的做法让记者不再采访和发布新闻

二、应对媒体的正确态度和报道应坚持的原则   现实生活中,发生突发事件后,很多当事单位和个人的第一反应常常是“防火防盗防记者”,不敢、不愿、不想与媒体见面,期望新闻事件慢慢淡化下来。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各种小道消息盛行、次生灾害不断、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怎样才是对待媒体的正确态度呢?   “不回避、不遮掩、不说谎”。

这是对待媒体采访最基本的态度。

新闻事件发生后,尤其突发事件,社会关注度很高、影响面很广,受众对事件发生瞬间的真相探寻、对事故原因的思考和总结、对事件发展走势的判断和预测,都是突发事件发生后民间舆论场的焦点话题。

面对汹涌的民意,当事单位此时“闷不做声”或采取掩耳盗铃式的方法无疑与民意对抗,此时最恰当的做法是对媒体采访采取开放的态度,直面记者代表民意的问询,“不回避、不遮掩、不说谎”,直接、坦诚、真实地面对媒体,信息的及时披露才能有利于疏导民众情绪、促进事件的最终圆满解决。

在突发事件处置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合适的场景或者表述,比如当事单位主要负责人在现场的不当着装、言论以及表情,这些都是引发大量网民围观甚至拍砖的诱发因素。

还有的在面对媒体采访时没有体现对死伤者最起码的同情,或者披露事故原因前后不一致等都会激化网民情绪、引发大量的质疑和回应。

因此,对于当事单位而言,“快报事实、慎报原因、重报态度”是突发事件发生后报道需要坚持的首要原则。

事件发生后首先需要向公众表达或“惋惜”或“痛心”或“震惊”的心情,继而对发生的事实进行客观、准确、详实地披露,同时介绍整个救援工作的最新进展。

对于导致事故发生的起因则要慎重表达,原因在于事故刚刚发生,很多细节还在调查核实的过程中,因此要慎重做出事发原因的相关表述,以防出现与最终调查结论相反的说法,让受众不知道到底该相信哪一个,以防引起不必要的质疑。

三、应对网络舆情的“234”策略   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上的舆情一定会有集中的体现和反映。

因此,对于任何组织和个人而言,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学习必要的应对策略和技巧可备不时之需。

做好舆情应对要“确保两个前提”、“坚持三个原则”、“把握四个要点”。

确保两个前提:第一,打铁还得自身硬。

对于政府部门、社会机构而言,做好本职工作,危机管理和预防功夫下在平时; 对于企业而言,注意规避企业社会责任短板,努力与社会正向价值充分融合。

第二,提高舆情素养。

科学应对媒体、正确引导舆论;舆情处置能力是企业风险管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置突发事件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其互联网运用能力的高低。

坚持三个原则:公众利益至上,这也是一个组织社会责任的表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有效切割;成为第一消息源,掌握对外发布信息的主动权。

与其被动说,不如主动说。

与其迟说,不如早说。

与其别人说,不如自己说。

与其外行说,不如内行说。

与其一般人说,不如领导自己说。

把握四个要点。

既要快速反应,更要科学反应;既要务实处置,也要善用主流舆论(与主流媒体、意见领袖建立统一战线);正确看待理性舆情与非理性舆情 ;尊重民意,又要避免被“民意”绑架。

(编辑/周洋)。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