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咪替丁、更昔洛韦、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水痘的疗效比较

; 作者:杨康治,项素素,冯思国,吴少华,陈正珊。

毕业论文

【摘要】; 目的:比较西咪替丁、更昔洛韦及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水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0例水痘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利巴韦林组30例用利巴韦林注射液10 mg/(kg·d);更昔洛韦组30例用更昔洛韦注射液5 mg/(kg·d);西咪替丁组30例用西咪替丁注射液15 mg/(kg·d),三组均1次/d静脉滴注,疗程5 d,其他治疗相同。结果:西咪替丁组总有效率86.67%,更昔洛韦组总有效率93.33%,利巴韦林组总有效率63.33%;西咪替丁组和更昔洛韦组症状、体征好转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利巴韦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西咪替丁和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水痘疗效显著,短期使用安全性好。 毕业论文

【关键词】; 西咪替丁;更昔洛韦;利巴韦林;水痘;儿童。

毕业论文

; 小儿水痘是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尤其是春冬季多见,往往呈小区域流行,严重影响学龄前和学龄儿童的身心健康。既往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疗效欠佳。我们用西咪替丁、更昔洛韦和利巴韦林分别治疗小儿水痘,并进行疗效及安全性比较,现报告如下。 毕业论文

1; 资料与方法 毕业论文

1.1; 一般资料。

毕业论文

; 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符合小儿水痘诊断标准[1]的患儿90例,其中男53例,女37例,年龄2~13岁。起病初期均有发热、疲乏无力、流鼻涕、打喷嚏、食欲不振、剧烈瘙痒性皮疹(向心性)等;病程≤3 d,未使用其他抗病毒药物;排除病例:白细胞<2.0×109/L,中性白细胞≤1.0×109/L。随机分为西咪替丁组、更昔洛韦组利巴韦林组各30例,三组在性别、年龄、体温、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略) 毕业论文

1.2; 治疗方法 ;    三组均给予维生素C及对症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等常规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三组分别给予西咪替丁注射液15 mg/(kg·d)、更昔洛韦注射液5 mg/(kg·d)、利巴韦林注射液10 mg/(kg·d) 静脉滴注,1次/d,疗程5 d。对退热时间、皮肤瘙痒消失时间、结痂时间及疗效进行观察。 毕业论文

1.3; 疗效判定   显效:~1 d退热、瘙痒消失,~3 d皮疹结痂;有效:~2 d退热、瘙痒消失,~4 d皮疹结痂;无效:2 d退热、瘙痒消失,4 d皮疹结痂。 毕业论文

1.4; 统计学方法 ;     所有数据运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毕业论文

2; 结果 毕业论文

2.1; 三组疗效比较 ;     总有效率西咪替丁组利巴韦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P0.05);更昔洛韦组利巴韦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P0.01);更昔洛韦组西咪替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P0.05),见表2。表2; 三组疗效比较(略) 毕业论文

2.2; 三组症状体征好转时间比较 ;     更昔洛韦组西咪替丁组退热时间、皮肤瘙痒消失、结痂时间明显缩短,西咪替丁组利巴韦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9651、13.6365、14.2857,P均0.05);更昔洛韦组利巴韦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6.2267、14.6310、14.8214,P均0.05);西咪替丁组与更昔洛韦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q=0.26162、1.0263、0.53571,P均0.05),结果见表3。表3; 三组症状体征好转时间比较(略) 毕业论文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