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文化]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江苏省记协原主席、老报人刘向东4月7日写信给南京市市长季建业,建议慎将张友鸾、张慧剑之墓从将军山迁走

季建业十分重视,责成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并批示:“如风景区建设把名人墓迁走了,岂不酿成‘无文化’之笑话。

前不久也见媒体报道说某名人后辈来南京扫墓,在一片工地上找不到墓了。

别再干这类糗事了。

”事情起因是,上月底张友鸾亲属接到通知:张友鸾之墓4月底前必须迁走

亲属与墓地所在地铁心桥街道联系,对方说将军山龙泉寺风景区要重新规划建设,后来又说是森林防火之需。

(4月13日《扬子晚报》)   民国时期,中国报界“三张”可谓大名鼎鼎,“三张”即张恨水、张友鸾和张慧剑

张友鸾上世纪20年代为邵飘萍所办的《京报》主编《文学副刊》;1927年受李大钊委派任国民晚报社社长,先后参加《民生报》、《新民报》、《立报》等创刊工作,任总编辑,有大量评论、杂文等作品传世。

张慧剑也是著名报人、文学家。

南京南郊将军山何其幸也,名闻遐迩的“三张”中居然有两人身后归葬于此。

这让一向以“文化底蕴”深厚自矜的南京人引以为荣,譬如刘向东先生就认为这是“风景区建设的重要机缘,其文脉可遇而不可求”。

然而,这两座文化名人墓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非但如此,而且它们的去留都成了问题。

如果不是刘向东奔走呼吁,又正好碰到了一个懂文化重视文化的季市长,恐怕“二张”的埋骨之所将会在景区重新规划建设中被夷为平地。

这就是所谓“文化底蕴”的尴尬境遇,由于这类事情太多,已经到了用不着举例的地步。

现如今从上到下都说要重视文化,嘴里喊着文化就像小学生高举旗帜去春游,他们不一定清楚为什么要费力举旗,但不得不举。

当然,文化还有一个较为世俗的作用,即“搭台”,上些年说得最多的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于是某地方出来摆摊设点卖野菜,也要说是“文化”搭的台,因而“文化”到处打工走穴。

到后来喊得太凶,其实一点儿文化实质也没有了,就像过去耍把戏卖艺的人,有事没事抱拳四方作揖,高叫“老少爷们儿有钱帮个钱场,没钱帮个人场”。

可叫得多了人就生厌,这对文化而言当然有些不公平。

这两年人们不大这样叫了,但文化从属地位向来没太改观,在政府部门架构中,“文化”的点缀作用更明显一些,比起直接创造经济效益或者其他重要部门,话语权小多了。

但是,嘴上谁也不会说“文化”可有可无,因为毕竟时代不同了,几十年前那种以满嘴粗话,动辄一嗓子“老子大老粗”的现象已经基本绝迹。

现在官员大多是有文化的,想必前面提到的铁心桥街道办事处的领导没准儿也有研究生学历。

但文凭绝不是文化的代名词,尤其是被现实经济利益迷住双眼的时候,文化的作用是有限的。

若有人抬杠:文化能暖身子还是能吃饱肚子?你还真要无言以对。

或许,谁都知道文化是发展的“后劲”,可谁会愿意为将来的事情“栽树”?   没文化的地方常常会花钱耗力“打造”许多“文化”出来,各地假文物假古董如雨后春笋般往外冒就是例子;反过来,“有文化”的地方,又将真古董真文物当成弊履肆意糟蹋,为了所谓建设,商周遗址可以损毁,同样在建设名义下,近代文化名人墓葬要铲平……其取舍没有具体标准,就看这“文化”是不是能够挣钱了。

如果“二张”墓主人是政治人物,它们或许会发扬光大,即使是近代秦淮河边名妓的墓冢,或许也早已修葺一新,开发成“主题公园”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可是谁让“二张”是文化人呢,不管他们对文化贡献有多大,要想保全墓葬,只好依靠有个真正懂文化重视文化的市长了。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