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创新安排--以江苏城市群为例

一、世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区域集聚与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凸现    (一)世界跨国公司区域集聚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区域集聚具有特别的依赖性,这在江苏城市群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其一,高新技术供给能力是影响高新技术产品集群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新技术、新知识的生产与供给能力即研发能力直接关系到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水平。

其二,形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扩散的制度安排是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迅速形成的核心。

这离不开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其三,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要求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新技术、新知识供求机制。

通过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集群进入,能促进区域高新技术研发的竞争合作新机制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形成研发活动的合作机制和学习机制。

其四,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究机构的区域集群存在的学习示范,能促进本士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的迅速成长,形成本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集群供给优势,进而进一步放大基于国际直接投资的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溢出效应。

吸引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区域集聚是江苏城市群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迅速形成的直接动因,这方面苏州和无锡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到2003年底,苏州吸引世界500强的91家企业投资了240多个项目,超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超过100个。

全市出口对外资的依存度接近100%,投资和就业的依存度均超过了40%。

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江苏地区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力量。

苏州高新企业中,外商企业占了45%。

苏州沿沪高速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蓄势待发。

无锡沿高速公路沿线IT产业集群和江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很好,小天鹅、申华、华晶、威孚等重点企业集团,成为利用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企业。

华晶集团加盟香港华润集团,以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为主业,成为无锡IC产业集群的重要微观主体。

通过吸引世界一流跨国公司参与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使无锡市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取得了的重要进展。

今天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已成为无锡IC产业集群的重要微观主体,成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的主要对象。

目前无锡已经拥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企业52家。

其中无锡希捷集中了国际领先的研发技术生产能力,硬盘驱动器的技术每三个月更新一次。

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的集中进入使得无锡电子、机械、化工、医药四大重点特色产业集群经济效应开始产生。

外国有技术竞争力跨国公司团队模式的形成,表明无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体系已得到较大程度的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内在机制开始形成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之间的产业链体系和产业配套体系逐步完善。

(二)外商直接投资在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主导功能将会持续10-15年时间    外商投资企业是江苏城市群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最重要的企业微观基础。

江苏城市群不少先进城市如苏州、无锡形成FDI“台资群”现象、“韩资群”现象、“日资群”现象等。

考虑到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本土微观基础如企业、研发机构的成长客观上有一个起步周期,同时这些本土集群微观基础国际竞争力提高也需要时间积累。

因此,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FDI在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主导功能还会持续甚至加强下去。

如果本土集群微观基础如企业、研发机构和地方政府在这场接受国际技术转移和先进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期”中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预期提高,这种时间周期会更长。

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FDI主导功能长周期模式容易形成对本土创新基础和外部创新信息的“排他”现象。

这表明,如何缩短FDI在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主导功能的作用周期,是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得以迅速形成的关键。

而这必须借助本土集群微观基础如企业、研发机构和地方政府有效的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的持续积累,同时借助积极响应和超越FDI导向的集群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来提高本土企业和研发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区域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对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培育和提升具有十分重要价值。

一方面,江苏城市群都没有发展所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势条件和能力。

这不仅因为这个区域不可能提供相应的研究与开发供给能力,而且因为这地区也不可能具有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孵化条件体系及产业配套体系。

因此,江苏每个城市必须科学定位,合理选择,发挥比较优势,选择有限13个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重点集群孵化和服务,促进相应的微观基础和制度安排的形成和创新,在此基础促进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

江苏省虽然在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方面不具备历史优势,但由于该省依托国家高新区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市规划建设了4个火炬计划软件基地集成电路设备产业化基础,吸引了软件和集成电路设备企业500多家及15000多名软件从业人员的集聚。

据初步统计,这个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带集聚了该省50%以上软件企业,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集群规模效应基本形成,产品链和上下游关联企业链机制也已形成,在江苏沿江地区初步形成了“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其设备、现代通信和数字音频”等五大类上下游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体系,鼠标、显示器、激光视盘机通讯光缆等产业集群优势也正在形成

南通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有力促进了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位于南通的联合国农药剂型开发中心是亚太地区最先进的农药剂型开发中心,装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农药剂型开发的仪器设备,完成了多项世界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依托该中心的7家孵化器和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南通化工新材料特色基地的成果转化和规模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江阴和海门是两个县级市,正是通过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才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成为我国县域经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成功典范。

2005年江阴市新材料产品的销售额达到180亿元,江阴沿江新材料产业基地是全国新材料产业规模最大、新材料生产和出口基地最多、集聚的规模型高新技术企业最密的县等;全国第一家产业基地--海门新材料产业基地,新材料成为海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是推动区域高新技术转移和辐射的最有效途径。

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相继建设,直接形成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带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一方面,这扩大了江苏城市群产业升级的“机会窗口”,对于科技资源配置相对不足的江苏城市群以下诸城市如泰州市、常州市、南通市、镇江市和扬州市地区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成长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借助江苏地区城市群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江苏城市群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优势得以迅速形成

而这又是促进江苏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势提高的重要来源。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