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偏远地区金融的特点

【摘 要】金融是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核心。

它通过货币供给、信用创造等资金运动实现对地区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但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偏远地区金融又具有金融领域中不同于其他金融活动的显著特点,本文详细阐述了这一现象的本质及原因。

【关键词】金融发展 偏远地区 特点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偏远地区金融又具有金融领域中不同于其他金融活动的显著特点,突出存在着以下现象。

一、存差不断扩大,资金外流      近年来,在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200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4063.30亿元,按可比价算,比上年增长12.7%。

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银行及金融机构却出现了贷款放不出,存贷差逐年不断扩大的现象。

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角度考虑,商业银行把大量的富余资金上存

国有商业银行是一级法人,将其资金上存上级行,实质上是当地资金的外流,资金通过上级行投放到其他地区。

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下降,中小企业贷款难      广西境内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为主,大企业、优势企业、支柱产业较少,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向大企业、上市公司、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倾斜,讲求大额贷款,追求规模效应,而中小企业由于资信低,很难形成有效需求。

以广西钦州市为例,至今没有一家大企业,连一家上市公司也没有,2003年末,钦州市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余额的企业共计1663户,信用等级A级以上的贷款企业共146户,占比8.78%,虽然企业生产经营普遍存在资金紧张的问题,但只有A级信用以上的企业才有可能获得贷款,许多企业不能形成有效信贷需求。

三、金融机构功能弱化,服务渠道狭窄      欠发达地区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自有资金普遍低下,抗击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经营不善或出现困难,往往出现逃废债务行为,整体信用环境欠佳。

《担保法》实施之后,规定金融机构办理抵押、担保贷款的抵押物必须经过法定机构的登记才有效。

究其原因,偏远地区金融制度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1.偏远地区经济货币化程度较低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过程看,在经济活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经济中的商品货币活动越频繁,其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

由于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流通渠道不畅通,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偏远地区经济商品率和农民收入货币化程度的提高。

有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偏远地区经济商品率达到60%以上,但农产品的商品率仅为35%左右,农民家庭来自于工资性、财产性及转移性收入所占的比重仅为30%左右,而经营第一产业的收入仍高达70%左右,造成收入货币化程度偏低。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