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米在经方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 将《伤寒杂病论》与其同时代的本草和方剂书籍进行了对比考证,并结合历代临床应用,发现了粳米这味药在临床上的一些还不为理解与重视的药效。即:滋阴止渴止泻、止胸腹疼痛。

关键词: 粳米;滋阴;止渴;止泻;止胸腹疼痛。

粳米,现行《中药学》书籍多不记载。由于它既是药品又是寻常食品,所以并未受到历代诸医家的足够重视。对它的药性理解也仅仅是停留在“调和胃气”的作用上。所以近贤张锡纯 〔1〕 在应用“白虎汤方”时径直将粳米换为山药,并在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做了如下解释:“盖粳米不过调和胃气,而山药兼能固摄下焦元气,使元气素虚者,不至因服石膏、知母而作滑泻。且山药多含有蛋白之汁,最善滋阴白虎汤得此,既祛实火,又消虚热,内伤外感,须臾同愈。愚用此方救人多矣。”。

此论一出,近人多有仿效。但按经方用药惯例,此举似有不妥,值得商榷。因为经方用药,配伍严谨,法度森严。《伤寒杂病论》的一贯用药原则是“有是证,则用是药。所用之药,必为药宏力专之品。可用可不用之药,必定不用”。所以粳米一药肯定不是可有可无的,其必然有着其他药物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1 滋阴止渴

粳米首载于《名医别录》。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七首方应用了粳米,分别为:白虎汤、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附子粳米汤、桃花汤。前四首方中都是粳米与石膏同用,对于此四方中粳米作用,历代医家在理论上大多认为是“养胃生津”,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上多认为此药可有可无。

粳米在《名医别录》 〔2〕 中记载其气味为:“甘、苦,平,无毒。”其主治为:“益气,止烦止渴止泄。”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加减法中,没有加粳米项。但是在敦煌遗书中有一本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书,那就是《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 〔3〕 。这本书据著名中医文献学家马继兴和钱 超尘先生考证:“确定绝非今人仿造赝品,其成书下 限决不晚于宋初以前。”此书所载之方,与《伤寒杂病论》同来源于《汤液经法》,有着共同的理论体系。其非常重要的价值就在于保存了几十首不见于《伤寒杂病论》的珍贵经方。在此书中有一首“小补肺汤”,其原文为:“小补肺汤。治汗出,口渴,少气不足息,胸中痛,脉虚者方。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细辛一两。”在此方的方后药味加减中第一次明确地记载了“苦烦渴者,加粳米”。

粳米能止烦渴,说明其有很好的“滋阴”功效。后世医家对此也有深刻认识。如赵晴初在《存存斋医话》 〔4〕 一书中就对粥油(煮粳米粥时所成的稠汁)的药效进行了详细论述:“阅《本草纲目拾遗》言:‘粥油能实毛窍,益阴之功胜熟地。‘袁了凡先生曰:煮粥饭,中有厚汁滚作一者,此米之精液,食之最能补精。《紫竹林单方》治精清不孕方,用粥油日日取起,加炼过盐少许,空心服下,其精自浓。”现代医家邹孟城 〔4〕 先生也在他著述的《三十年临证探研录》一书中专门写了一篇“粥油益阴有殊功”的文章。这篇文章也记录了一则医案:某纱厂童工潮热乏力,纳呆盗汗。后确诊为“肺结核”。幸有一老年厨师告之:粥之浓汁能治此病。后日日饮之。凡四月而盗汗止,胃纳开,渐渐体丰神焕。当时中西医家每视为畏途之痨病,竟由此霍然,而粥油之力,可谓宏且神矣。由此证实了粳米有着非常好的滋阴止渴的药效。

2 止泻

桃花汤方中用粳米一斤,为用粳米的七方中量最大的一个方。这提示我们大剂量的粳米主要用来“止泻”。而不是像现今通行的解释:“调中益胃”。考《名医别录》明确记载粳米可“止泻”。《日华子本草》 〔2〕 记载其可“断热毒下痢”。《食医心镜》 〔5〕 记载其可“断下利”。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1〕 记载了一则他自疗的医案:“忆二十年前,岁试律门,偶患泄泻,饮食下咽,觉与胃腑不和,须臾肠中作响,遂即作泻。浓煎甘草汤,调赤石脂细末,服之不效。乃用白粳米,慢火煮烂熟作粥,尽量食之,顿觉脾胃舒和,腹中亦不作响,泄泻遂愈。”由此可以证实粳米擅长止泻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