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早期弃逐故事的基本形态及其文化内蕴

摘要:弃逐神话广泛存在于东西方早期历史中,如果去除其中繁复多变的枝节,提取其不变的主干,按弃子之缘起、抛弃之地点、救助之过程、最终之结果加以展示,可以认为:施动者、受动者、救助者构成弃子故事的三大基本要素和重要支撑,抛弃——救助——回归是其所呈现的连续性很强的三个阶段,在其浓郁的神谕性质、怪诞特征和宿命色彩背后,深隐着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如果说,神话的本质在于对人类生存结构的模拟,那么,东西方弃逐神话的核心便在于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对立;如果说,弃子故事的核心是关于人类命运的特殊展演,那么,作为故事的中心人物,弃子从始被抛弃,到他者救助和自救,再到最后的回归或对回归的渴盼,便形成了一条主线和母题。由此一主线和母题构成的编码信息,不仅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同类作品中反复出现,而且也在后世元数流放、贬谪作品中反复出现,从而极大地强化了它的集中度和深刻度,赋予它以超越时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神话故事弃逐文学母题;后稷;东方文学;西方文学;流放文学;贬谪文学。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1)06—0150—06。

收稿日期:2010—10—15。

作者简介:尚永亮,男,河南长垣人,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早期弃子,被命名为“弃”的后稷弃逐文化中极具代表性。在《后稷之弃与弃逐文化的母题构成》一文中,笔者认为:《生民》篇提供的“履帝武敏”之有感而孕、“先生如达”之初生形状等关键细节,当为后稷被弃之基本原因。而在后稷之三弃三收故事中,则存在着一种颇有意味的规律:即抛弃与保护并行,抛弃之地越远恶,所受保护越充分。由此呈现出两个要旨,即磨难和考验的必然性,借助磨难而显示的生命的神异性。同时,在抛弃行为的施动者、受动者、救助者三方外,还隐藏着一个具有更大法力的上帝的身影,后稷的被弃和获救,都与上帝有着隐然而紧密的关联,由此见出最高权威在弃逐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进一步分析,此一充满神秘色彩的远古传说实质上是围绕一种关系或契约的破裂和修复展开的。后稷的一弃再弃直至三弃,揭示了亲子关系的破裂;后稷的最终获救并被母亲抱归,则预示了亲子关系的修复,一种正常契约的重新达成。由此构成其“抛弃——救助——回归”的基本情节模式,并形成中国弃逐文化的一个根本性的母题。

后稷之弃扩展视野,作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类似的弃子故事东西方早期社会都有广泛传播,并引起了神话学家、民俗学家、文化人类学家持久的关注。倘若从弃逐文化的角度,对这些故事稍予梳理和归纳,则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深化我们对此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一、中国早期的英雄型弃子传说。

在中国上古、中古时代,与后稷被弃相似的故事传说并不罕见。粗分起来,盖有三类:一类为卵生遭弃获救者;一类为非婚生遭弃获救者;一类为其他原因遭弃获救者。

(一)卵生遭弃获救

先看徐偃王故事。《论衡》卷10谓:“徐偃王修行仁义,陆地朝者三十二国。”《说苑》卷15载:“王孙厉谓楚文王日:‘徐偃王好行仁义之道,汉东诸侯三十二国尽服矣。王若不伐,楚必事徐。’王日:‘若信有道,不可伐也。’对日:‘大之伐小,强之伐弱,犹大鱼之吞小鱼也,若虎之食豚也,恶有其不得理?’文王遂兴师伐徐,残之。徐偃王将死,日:‘吾赖于文德,而不明武备;好行仁义之道,而不知诈人之心,以至于此。’”由此看来,徐偃王是一位行仁仗义并颇有人望的国君。然而,正是这位徐偃王,在其出生时却遭遇了被抛弃的命运。《博物志》卷7引《徐偃王志》日:

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

独孤母有犬名鹄苍,猎于水滨,得所弃卵,衔以。

东归。独孤母以为异,覆蠼之,遂姊成儿,生时。

正偃,故以为名。徐君宫中闻之,乃更录取。长。

而仁智,袭君徐国。这则故事叙说了徐偃王初生时的怪异情形:其一,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来路显然不正;其二,娠而生卵,其状盖与后稷初生相似。其三,因系卵生,故以为不祥,被弃于水滨。其四,得到了名为“鹄苍”之犬及其主人独孤母的救助,先被衔归,继被“覆媛之”,终于卵破儿出,得以成人。另据《荀子·非相》:“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见出其面貌的奇特;《论衡·非韩》日:“偃王有无力之祸”;《太平御览》卷375引《尸子》日:“徐偃王有筋无骨。”则说明其形体松软,有似今所谓软骨病者。其得名偃,盖与此有关。

东明的故事与之相类,所不同者,徐偃王卵生,而东明却是其母吞卵所生。王充《论衡·吉验》载:

北夷橐离国王,侍婢有娠,王欲杀之。婢对。

日:“有气大如鸡子,从天而下,我故有娠。”后。

产子,捐于猪溷中,猪以口气嘘之,不死;复徙置。

马栏中,欲使马藉杀之,马复以气嘘之,不死。

王疑以为天子,令其母收取,奴蓄之,名东明,令。

牧牛马。这则故事,与上古时期简狄吞卵、秦始祖大业母吞燕卵生子的传说颇为相类,只是情节更详细曲折了。而从本质上看,乃是卵生神话的一种变形。至于其被弃后的遭遇,更与后稷三弃三收的情形相似,属于英雄弃子神话。这一神话,在《后汉书·东夷传》《梁书·高句丽传》《三国志·魏书·东夷传》《隋书·东夷传》及《搜神记》中均有记载,可见其传播广远。而在《魏书·高句丽传》中,类似的故事得到了进一步的演绎:

高句丽者,出于夫余,自言先祖朱蒙。朱蒙。

母河伯女,为夫余王闭于室中,为日所照,引身。

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生一卵,大如五升。

夫余王弃之与犬,犬不食;弃之与豕,豕又不食;。

弃之于路,牛马避之;后弃之野,众鸟以毛茹之。

夫余王割剖之,不能破,遂还其母。其母以物裹。

之,置于暖处,有一男破壳而出。及其长也,字。

之日朱蒙,其俗言“朱蒙”者,善射也。与前几则故事后稷的传说相比,这则关于朱蒙初生的故事更为曲折:不仅其受孕的方式是为日影所照,而且所生者乃一大卵;不仅弃之于犬、豕、牛、马,而且弃之于野,一弃二弃三弃以至于四弃,最后被其母抱回暖孵,才得以破壳而出,最终成长为一个英武的射手。杨公骥《中国文学》认为:此一神话“在主要情节上与《生民》是相同的。至于卵生祖先是射手这一点虽与《生民》不同,但《楚辞·天问》中却有如是记载:‘稷维元子,帝何竺之?投之于冰上,鸟何燠之?何冯弓挟矢,殊能将之?’由此看来,古神话中的后稷,生下来即能‘冯弓挟矢’。”就此而言,朱蒙之善射,恐怕也与后稷传说有着某种承传的关系。

(二)非婚生遭弃获救

较之前述卵生故事浓郁的神话色彩,公元前7世纪楚国大臣斗伯比之子、后来官至令尹、为楚国做出了大贡献的子文被弃更具历史的真实性。据《春秋左氏传·宣公四年》载:

初,若敖娶于.却,生斗伯比。若敖卒。从其。

母畜于却。淫于却子之女。生子文焉。却夫人。

使弃诸梦中,虎乳之。却子田,见之,惧而归。

夫人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

故命之日斗谷於菟。以其女妻伯比。实为令尹。

子文。这是关于子文被弃前后的一段故事:若敖即春秋初楚国国君熊仪,熊仪娶了郡国的女子,生下伯比,伯比即以若敖为氏,因被封于斗邑,故亦称斗氏。熊仪死后,伯比即随其母回到娘家却国,而与郡子(即郡国国君)之女私通,遂产一子,即后来的子文。但这段情爱及其结果却是违背伦理的:其一,伯比与却子之女属于表亲关系,而近亲之间是不宜有婚姻关系的。《国语·晋语四》:“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说的虽是同姓,但无疑也包括近亲在内。其二,伯比与却子之女仅属男女偷情式的苟合,并非得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正式婚姻,因而是有悖礼法的。大概正是因了这两点,所以却夫人命人将这一新生儿—弃于云梦泽一带的山林中。然而,奇迹发生了,一只老虎保护了他,给他喂奶,视若己出。却子外出田猎看到此事,深感震惊,回家后向夫人道及,夫人这才告诉了他事情的原委。于是却子遂命人将新生儿抱回。抚养成人,并将自己的女儿正式嫁给了伯比。因“谷”在楚语中与“乳”的发音相近,“於兔”则跟“虎”相近,于是此新生儿亦即子文又被称作斗谷於兔,也就是斗乳虎的意思。

(三)其他原因遭弃获救

相传上古时代的射日英雄后羿也是一位弃子。《太平御览》引《括地图》曰:“羿年五岁,父母与入山,其母处之大树下,待蝉鸣还欲取之。群蝉俱鸣,遂捐去。羿为山间所养。羿年二十,能习弓矢,仰天叹日:我将射远方,矢至吾门止。因捍即射,矢摩地截草,径至羿门,随矢去。”这里没有明确交待被弃的原因,但后羿被弃后“为山间所养”,获得救助的经历,却与其他弃子大同小异。所不同者,他最后成长为一位神奇射手,并随所射之矢而回归家园。

西域匈奴昆莫也遭遇了生即被弃的经历。《史记·大宛列传》有张骞出使西域时的一段见闻:

臣居匈奴中,闻鸟孙王号昆莫,昆莫之父,

匈奴西边小国也。匈奴攻杀其父,而昆莫生,弃。

于野。鸟噪肉蜚其上,狼往乳之。单于怪以为。

神,而收长之。及壮,使将兵,数有功,单于复以。

其父之民予昆莫,令长守于西城。此一故事,《汉书·张骞传》所载稍有不同:

子昆莫新生,傅父布就翎侯抱亡置草中,为。

求食,还,见狼乳之,又鸟衔肉翔其旁,以为神,

遂持归匈奴,单于爱养之。及壮,以其父民众与。

昆莫,使将兵,数有功。以上两段记载,或谓父死而昆莫被弃于野,或谓父死而昆莫由保育、辅导他的“傅父”抱着出逃草野之中,但在受到狼哺乳、乌衔肉之救助一事上,《史记》和《汉书》的记载却是一致的,二者突出的,都是昆莫被弃获救并最终成长为英雄的经历。

二、亚、欧诸国的英雄弃子传说。

在亚、欧诸国的神话故事中,弃子之多,绝不亚于中国。这些故事,不仅在中东的两河流域有着集中的分布,而且在古希腊等西方国度也广泛流传,从而形成关于弃子的各种版本,但究其基本线索,均与“抛弃——救助——回归”的母题若合符契。据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太阳英雄神话比较研究》、陈建宪《神话解读》等著作提供的材料,这些神话故事主要发生在如下一些地域:

(一)两河流域及亚洲诸国。

早在公元前2700多年前,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萨尔贡王,曾领导闪米特人征服了苏美尔人,建立了苏美尔·阿卡德帝国。但萨尔贡王出生时却不知其父,是其母将之放在芦苇篮中,抛入河里漂流,被灌溉者收养,而后成为园丁,最终晋身国王的。又据巴比伦的神话传说,国王吉尔伽美什最初即是乌鲁克城守军的一个弃婴,被选为祭神仪式上的牺牲。当他被从悬崖投向山谷时,在半空为一只大鹫所救。大鹫以背驮之,将其送到一户居民院子里,后被养大成人。

古代印度也有不少弃子故事。如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主人公俱卢家族的始祖沙恭达罗,因系私生子而遭弃,后被人拾养;大英雄迦尔纳也是因私生子的身份,被母亲装入竹篮放入水中漂流,后被一车夫捞取养大。关于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身世。也有多种记载,其中之一即说他出生后被用破布包裹,丢弃于路边,后被富人“四姓”收养;因担心这捡来的孩子继承家产,四姓又将他弃于土坑,一只母羊跑来为之哺乳;而后又被弃于大路的车辙里,被商人救起,辗转回到四姓手中。此后,释迦牟尼还多次遭到四姓的抛弃和谋害,结果都遇难呈祥,终成正果。

此外,与《圣经·旧约》中摩西遭弃故事相类,因了一个预言,《古兰经》中穆斯林先知穆萨甫一出生即遭抛弃,被装入箱子顺尼罗河漂流,后被法老妻子捡拾,养大成人。他如波斯国王居鲁土,据说出生后曾被弃于深山,由一只母狼抚养长大。其他如泰国、日本等国,也都有类似的传说。

(二)古希腊、罗马的弃子传说。

古希腊神话中最值得注意的弃子,当是人们熟知的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是忒拜国王拉伊俄斯和伊俄卡斯忒所生之子,神示说他将来要犯杀父娶母之罪,故他出生不久,即被丢人深山,其左右脚跟各被钉进一颗钉子。后为牧羊人救助,送给科林斯国王为养子,由此长大成人,演绎出了希腊著名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在《俄狄浦斯王》中描写的主人公为抗争命运、逃离神示预言而展开的一连串曲折情节。

与俄狄浦斯的经历相似,宙斯也是一个弃子。据说,其父克洛诺斯得到神谕,说他最小的儿子将会杀父自立为王,于是遂将新生儿宙斯弃于山洞。其后,宙斯得到一只母山羊的救助,终于成长为一位英雄,战胜其父而成为众神之王。其他如奥摩菲安、赫准斯托斯、珀尔修斯、赫拉克勒斯,其出生时或因形貌丑陋怪异,或因得到神的预言,或因身为私生子,均遭到抛弃。而被弃后,又都分别得到牧人、渔父等的救助,最后成长为负有盛名的英雄。

据陈建宪先生统计,在希腊神话中,像俄狄浦斯一样小时就遭遗弃的人物约有20多个。除以上所述者外,许多半神半人的英雄,如宙斯与凡人生下的孪生子安菲翁和仄托斯,日神阿波罗与凡人所生的伊翁、阿尼俄斯、利诺斯,海神波塞冬与凡人所生的欧摩尔波斯以及孪生子珀利阿斯、涅琉斯等,出生后均曾被弃获救

在古罗马的神话传说中,类似的故事得到了延续。如罗马大帝君士坦丁即是一个弃子;罗马城的建造者、孪生子罗慕洛和瑞穆斯因系私生子,出生后即被弃入河中,被母狼衔到山洞喂养,后被牧羊人发现,终得抚育成人。

(三)欧洲其他诸国的弃子传说。

据相关记载,德国皇帝亨利三世、英国亚瑟王等,都具有弃子的身份。他们或被弃于森林,或被弃于宫外,均为人收养,最后成为君临天下者。与之相似,西班牙国王哈比斯亦是一个弃子。根据公元二、三世纪作品改写的《菲利浦故事》记叙,国王加尔戈里斯之妻因与人私通,生下哈比斯,国王遂将婴儿抛弃于野。然而,弃婴却受到很多野生动物的哺育;国王又命人将婴儿丢在路旁,又得到狗和猪的哺乳;最。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