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金融集聚区打造研究的特征

于波,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论文网。

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推进和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我国各地区金融区域化特征日益明显,构建区域金融中心成为各地区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近年来,除北京、上海在我国金融中心体系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之外,其余地区打造金融集聚区、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竞争态势逐渐明显,更有多个城市提出构建国内或国际金融中心。金融集聚区域金融中心构建的基础。在不同空间层面上、不同等级和功能定位的金融集聚构建,已成为学术理论界以及实际部门关注的热点领域。目前关于金融集聚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对金融集聚效应的研究:李林、丁艺、刘志华(2011)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金融集聚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金融集聚通过地理空间机制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作用,金融业的发展对周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溢出效应,其中,银行业溢出效应最为明显。骆永民、刘艳华(2011)认为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和金融集聚状况是影响房价波动区域异质性的直接原因,其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和西部金融集聚对房价有正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则相反。翟艳、苏建军(2011)分析了我国金融集聚与研发投入的关系,并以金融机构贷款和股票筹资及研发强度为依据,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四个等级。此外,还有戴志敏、郭露(2011)对江西省物流业发展金融集聚适配性的研究;石沛、蒲勇健(2011)对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的空间关联机制的研究;黎平海、王雪(2009)对金融集聚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第二,对金融集聚形成机制的研究:李伟军、孙彦骊(2011)通过对长三角的实证分析,证明了城市群金融集聚明显及非均匀性和非相关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提出,城市群生产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分化可以解释其金融集聚的空间演进。汪潇、姚辉(2011)对城市总部发展能力和金融集聚程度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和优化金融集聚环境是促进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举。任英华、涂玲、游万海(2010)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金融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表明区域创新和经济基础对金融集聚促进作用显著。第三,对区域金融集聚打造对策的研究:侯凯(2010)研究了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金融集聚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构建思路和区位规划;于长福(2011)也以哈大齐工业走廊金融集聚构建为对象,对其现状、问题以及发展定位和总体思路进行了研究。李亚敏,王浩(2010)综合阐述了伦敦金融城的金融集聚发展经验,对其金融集聚的行为范式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王曼怡、刘同山(2010)对天津滨海新区金融集聚的现状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从产业发展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政府推动与规划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CBD金融集聚的建议。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综上所述,关于金融集聚的相关研究日趋丰富,研究主题涉及广泛,既有关于金融集聚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理论性研究,也有关于区域金融集聚打造的实践性探索,综合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方法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关于金融集聚区的现有理论与实践探讨中,对其形成的空间性因素、产业性因素、环境性因素较为关注。然而,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金融集聚尤其会受到生产要素的影响。区别于传统产业,金融业对信息生产要素要求很高,学者普遍认为金融业就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服务业基础之上的,信息金融集聚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分。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金融集聚区形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拟在借鉴信息论主要理论的基础上,对南京如何更好地打造金融集聚区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性建议。二、南京打造金融集聚区基础分析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南京市政府以及各方专家学者就开始提出构建南京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思想(吴先满,1995),南京市的金融发展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新一轮产业规划中,南京金融业列为优先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积极吸引外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机构进驻,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着力打造泛长三角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城市。2011年9月,南京区域金融中心的地标性项目位于河西CBD的南京金融城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的南京金融城将重点打造城市金融信息节点、环球金融中心和金融博物馆,并将涵盖产权交易市场、知识产权市场、人才市场等综合金融要素,将是南京金融业加快发展和提档升级的核心载体和主要金融集聚区。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关于金融中心的诸多研究文献中,强调了信息金融中心形成中的重要性,信息的质量和流量主导着金融中心的发展。因为大部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由于距离的因素出现失真,信息的不对称性质使金融部门需要更接近信息源(Porteous,1995);李伟军(2011)对影响中国金融集聚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理论回归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由地区行政层级和信息基础设施整合而成的信息源是金融产业集聚的主导力量。所以,本文基于信息构建了分析金融集聚形成的理论框架(见图1)。图1 金融集聚形成示意图(一)信息来源1.政府层级在我国这样的转型期国家,政府和政策的发源地更多充当着信息源的角色(张杰,2009),政府主导的金融集聚模式体现了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和金融运行中的行为主体地位(巴曙松,1998)。政府层级的不同决定了信息源的能量级别不同,一般来讲,行政层级越高的地区其政府决策力越强、信息获取成本越低、信息能量越大(李伟军,2011)。南京是江苏省省会,是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上,副省级市政府已经拥有了省级政府的权限。同时,南京也是公认的长三角北翼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河西金融集聚打造进程中,已很好地体现了南京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例如,为促进河西金融集聚区建设,南京市政府出台了专项扶持政策,2011年2月,南京金融城项目正式启动。同时,金融论坛和金融博览会日益丰富:2010年,成立了江苏首家金融俱乐部、举办了宁台金融高层融洽会以及南京河西金融讲坛等;2011年5月,第三届中国(南京)金融博览会在河西CBD成功举办。 论文网 2.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区位集中构成了金融集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