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及其提升路径的研究】 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摘要:竞技体育的竞争力包括了硬实力与软实力两部分,相对于硬实力而言,我国竞技体育的软实力建设有所滞后。

竞技体育实力包含了体育文化、价值观念、管理体制等综合的内在因素,发挥出自身的特殊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实力提升主要有体育文化建设、体育价值认同、体育品牌塑造、管理体制创新等路径,以此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竞争实力

关键词:竞技体育;软实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874—03      中国从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实现金牌“0”的突破以来,仅仅用20年的时间,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金牌总数达到32枚,比第1名的美国仅少3枚,超出俄罗斯5枚,呈现出超俄赶美之势。

中国竞技体育的巨大进步是客观条件的硬实力加上主管条件的软实力之和。

在过去的奥运备战征程中,我们已经围绕如何提高中国金牌的硬实力,在科学训练、科学竞赛、科学保障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但凡重大的攻坚项目,光有硬实力提升,没有软实力提升,并不能取得一个好的成绩。

中国体育界已经深刻认识到竞技体育实力对于指导奥运备战,造就政治坚定、意志顽强,敢于和勇于胜利的威武之师,对提高中国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1软实力竞技体育实力      1.1软实力实力(soft power)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Nye)于1990年提出。

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即包括由经济力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这种硬实力表现在一个国家通过依赖经济“胡罗卜”诱惑或军事“大棒”来威胁、利诱别国去干他们不想干的事情。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间接的使用力量的方法,即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政治价值观、民族凝聚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这种软实力就是能让其他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的特殊力量,它强调与人们合作而不是强迫人们服从你的意志。

约瑟夫・奈把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实力的核心部分主要是文化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念的认同及其影响力[1]。

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力、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的执行力、国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感召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

它是相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硬实力"而言的。

综合竞争力既包括由经济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制度等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要充分发挥软实力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素质、增强综合竞争力中的作用。

换言之,软实力依靠的是某种思想、文化的吸引力和根据特定的价值标准和政治制度设置别人的议程的能力,是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以促使他们产生预期的行为,它无需耗费代价高昂的传统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就能屈人之兵,经济又实惠[2]。

1.2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从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关系看,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

离开了硬实力的增强,软实力就无以附着,无以发挥其功能。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实力不仅仅是说服,它是引诱和吸收的能力。

实力和硬实力提升同时推进,软硬配合,相互促进。

通常认为,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

实力是构成综合实力的物质基础,软实力则决定硬实力利用发挥的效率,同时反作用于硬实力,对硬实力的加速聚积具有积极作用。

老子有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意思是说,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过没有间隙的东西。

而软实力就具备这种超强的穿透力。

1.3竞技体育实力根据矛盾普遍性原理来分析“软实力”概念可以看出,它已经大大超出了国际政治领域而成为更高层次的概念,并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一旦我们跳出约瑟夫・奈所关注的领域,便会发现,竞争并非一种仅局限于国际政治领域的现象,它始终与人类社会相伴随。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竞争更是渗透到各个领域,并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

为了在竞争中取胜,竞争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对这种实力作进一步的分析,自然会得出“软实力”的概念,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软实力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所有竞争主体之中的精神性的力量,能够有助于主体参与竞争并对竞争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3]。

竞技体育按照国家与地区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竞争主体。

过去我们一直重视竞技体育的运动成绩、训练方法、经济投入、运动员数量、场地器材设备等物化层面的硬实力挖掘,而与其相对的竞技体育实力的开发不够深入。

竞技体育的软实力是指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具备的竞技体育的思想与文化的吸引力、价值标准与政治制度的感召力以及人性修炼与精神文明的影响力等内在的、人化的综合竞争能力。

竞技体育的软实力主要集中体现在体育文化体育管理体制等方面。

竞技运动成绩的提高,外在需要科学的训练与竞赛,内在依靠文化建设与体制创新。

2竞技体育实力的作用      2.1复合作用竞技体育社会经济发展相关联,由不具有物质形态的因素所构成的复合体,包括政治与文化、法规与政策、思想与观念、体制与机制、管理与服务等内容,代表着一个有机的整体。

实力与硬实力共同构成竞技体育发展的“复合要件",两者互为依存,相互促进。

竞技体育实力能对竞技体育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效应,但却不能脱离硬实力而独立发挥作用。

2.2双赢效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投资者希望市场发育成熟、群众基础好的项目,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政府部门恰恰可以利用良好机会发展体育产业,减轻财政压力,这样为竞技体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了竞技体育的软实力

实力的增强有利于促进体育经济新的增长和长远发展,反过来,体育经济的发展又促进软实力的优化,软实力是一种能够长期互利共赢的实力

2.3先导引领竞技体育的软实力包括了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体育价值、管理制度等多种内在内容,而这些内容却决定了我国体育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效率等等方面。

竞技体育作为一项社会活动,软实力建设是灵魂,因此,竞技体育发展一定要有软实力作引导,指挥其科学发展

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加深,竞技体育实力的内涵和外延都将会不断得到充实和扩展,人们对软实力的认识也有品位、上档次。

随着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国际间、地区间的软实力竞争越来激烈,过去认为是良好的可能会“落伍",现在认为是优化的可能不久就会落入“俗套",竞技体育实力始终在一个动态的优化之中。

3我国竞技体育实力提升路径      3.1竞技体育价值认同竞技体育的组成是由双方面构成的,一是运动员的竞技表演;另一个是观众的观看与欣赏。

竞技体育是否成功、表演是否精彩、水平是否提高,观众是最好的尺度标准。

精彩的表演、高水平的发挥,观众自然积极性高涨,能较大限度地吸引观众竞技体育才能说得上成功。

如果比赛或表演大失水准,对不起观众观众怎会买帐呢?试想没有观众的比赛或表演会是什么状况?竞技体育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观赏娱乐,运动员找到运动感觉,观众才有欣赏和娱乐的感觉,这正是竞技体育的价值所在[4]。

公平竞争、尊重对手、尊重自己、积极进取、不言放弃,这是我们崇尚的体育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体育运动风行全球并深得民众喜爱的基础。

我国由于在相当长的时间过分强调体育的政治任务,使其政治属性过于突出,许多运动员和教练员还是坚持“提高水平,为国争光”的思想,国家也在实践“奥运争光计划”。

难道运动员辛苦地训练就是要争冠军、夺奖牌、升国旗、奏国歌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刘翔在110 m的决赛中会因为没有约翰逊同场竞技而感到有些遗憾呢?如果仅仅是为了金牌,为什么还有“虽败犹荣”呢?长久以来,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观众衡量体育价值的标准仅限于荣誉感、责任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

而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公众的体育价值观也在悄然改变,变得更加开放、平和。

国家以奥运争光为导向,省市以金牌为标准,个人以名次论英雄,导致竞技比赛重输赢、看结果、没过程,在运动场上出现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例如十运会的“孙福明让赛、邢惠娜挤人”事件。

竞技体育的价值集中体现在竞赛表演上,运动员关于竞技体育的价值体现在于竞赛的过程,观众当然在乎过程。

如果有精彩的表演过程自然会有出色的结果。

观众重视比赛结果,但更重视比赛过程。

如果比赛没有了悬念,谁还会去看呢?现在,我们的观众依然追求荣誉,但更看重获得荣誉的途径、方式乃至成本。

近几年来,社会大众对让球、兴奋剂、裁判腐败等体育消极现象口诛笔伐,反映了社会的成熟理性。

哪怕曾经是至高无上的奥运会金牌,也无法再一俊遮百丑。

竞技体育价值观要求我们的运动队根据时代特征、项目特点和运动员个体差异,创造鲜活的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来把运动队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果转化为2008年奥运会的生产力和战斗力。

知荣明耻,人之根本;明辨荣辱、国之大策,广大备战工作者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引下,必将用软实力激活硬实力并弥补硬实力的不足,在全社会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过程中,树立起中国竞技体育的崭新价值观。

3.2竞技体育文化建设竞技体育文化建设作为竞技体育的根据地,是宣传思想工作实力的标志,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战场”,是增强竞技体育凝聚力的阵地。

现代竞技体育发源于西方,我们学习了西方竞技体育的运动方法、掌握了竞赛规则,但与之运动形式相比,将这些外在的运动表现与内在的文化积淀交融,结合我们东方传统文明,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竞技体育文化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如果说中华民族精神是熔化在中华各族人民血液中挥之不去、化之不开的浓厚民族感情、优秀民族品格和民族志向,那么我国竞技体育折射出的就应该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

而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在我们国内可以观察,凡是具备较好文化建设的运动项目,运动成绩也非常优异而稳定,例如我们的“乒乓文化”、“女排文化”等等。

为了建设良好的竞技体育文化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强化人文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以人为本”将成为新世纪人类发展体育的共同理念。

“以人为本”是人类发展观向“发展目标的社会化”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即从传统的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的发展

健康体魄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依附的基础,健康长寿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这些都已是人类社会普遍共识。

随着人类发展观从“物为本位”转向以“人为本位”,作为人类健康事业的体育亦将溶入“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使其成为新世纪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事业。

人文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与做事。

纵观国际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主要特点,着重强调两方面:一是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二是在道德教育方面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重视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

人文教育须承诺知识的授受和智慧的开启,竞技体育也须承诺身心的教训和人生境界的润泽与点化。

3.3塑造竞技体育品牌竞技体育实力提升需要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竞技体育的吸引力与感召力。

体育品牌,承载着弘扬体育主旋律的使命,是时代的投影、精华的浓缩、质量的结晶,是竞技体育实力的标志性工程。

我国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尽可能的塑造属于我们的运动品牌、体育明星。

我国的乒乓球、女子排球、跳台跳水、射击、举重等优势项目,要变成世界竞技体育品牌,就像一提到篮球,人们自然会想到美国的NBA一样。

中国目前像姚明、刘翔这样的体育明星还是太少,争取多些项目出一些世界级的体育明星,将中国的竞技体育文化发扬光大。

我国的优势项目在国际赛场上已经具有一定影响,要很好利用群众基础好、影响面大、“人气”指数高等优势,通过国内以及国际赛场,打造出我国竞技体育的品牌,产生品牌效应,更好的发挥出品牌优势。

我国的乒乓球运动是最具代表性的运动项目,不仅是我国的国球,也是国际竞技体育舞台上势不可挡的长盛不衰项目

伴随着体育意识不断加强,体育运动的高竞争性和高娱乐性产生了具有一定号召力的体育明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杰出体育人才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赋予了竞技体育日新月异的反作用力,促使许多人加入到体育实践中,扩大了体育的群众基础,培养了一批批的杰出的体育人才。

高水平的赛事和备受关注的体育明星的魅力、风采与赞助企业的产品联系在一起,能够使体育品牌形象化。

3.4管理体制的创新竞技体育实力提升,需要一种有生气、有活力、有巨大优越性的管理体制,这也是软实力提升的焦点。

我们现在进行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增强我国竞技体育实力的内在要求,是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举国体制的优势,尽管举国体制对中国体育发展起到过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它表现出与社会环境日益滞后性。

因为竞技体育中的“举国体制”是指把体育理解为人民和国家的事业,因而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在现阶段只存在于竞技体育中的公共部分,政府管理在竞技体育中也只能在此部分尽其责任与义务。

反之,竞技体育的有些方面就不适用于“举国体制”。

需要指出的是,竞技体育中的职业体育不能实行“举国体制”,因为它具有明显的产业性质,靠市场经营赢利,采用出售门票、电视转播、赞助广告等多种手段获取利润。

因此说,如果市场化运作可以带来更高效益,并非政府投入不可,那么也就可不实行“举国体制”[5]。

如对于非奥运项目或预期难以在奥运会上有突出表现的体育项目,如马术、蹦床等,政府就不应投入过多,而且,部分运动项目发展是否必须由政府办才能实现预期目标还有待琢磨,这些项目若实行“举国体制”则会事与愿违,内耗太大,得不偿失。

另外,就场馆设施来说,只有公益性工程的建设与维护需要政府投入,其他许多则可以置入市场体系之中,其开放运营也是如此。

鉴于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任务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试图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

我们既要从完成第29届奥运会的任务角度出发,又要对6~8年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有足够的估计,来论证改革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设计改革实施方案和步骤[6]。

举国体制作为我国体育领域中一种重要的管理体制,有其存在与发展社会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与作用。

在中国现阶段,举国体制指向的目标应是竞技体育的公共管理部分,向人们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例如市场发育不成熟或没有进行市场运作的竞技项目

而在公共领域以外的部分,主要权力要移交社会,由社会管理营利性质的体育,即凡是能通过市场运作得以发展项目,都不在举国体制范围之内。

政府与社会在管理实践中,要区分角色并合理定位职能,行使管理权力,将各自管理之手伸到该伸的地方。

政府与社会这两只手都要伸出来,虽各有分工却又密切配合,这也正是体制变革的关键所在。

竞技体育实力建设,为全国竞技体育树立了一面旗帜,在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时期,必然要接受新的考量,也必将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发挥其辐射和影响力。

我们应以更强的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心,来提升竞技体育实力,我们就会从胜利走向胜利。

参考文献:   [1] 董立人,寇晓宇,陈荣德.关于中国的“软实力”及其提升的思考[J].探索,2005(1):143—146.   [2] 张晓慧.软实力论[J].国际资料信息,2004(3):25—28.   [3] 黄牧怡.关于“软实力”的哲学思考[J].哲学视野,2004(12):13—15.   [4] 苗治文,秦椿林.当代中国体育的价值观[J].体育文化导刊,2005(6):20—22.   [5] 秦椿林,张春萍,靳厚忠,等.再论“举国体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437—439.   [6] 李元伟,鲍明晓,卢元镇,等.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8):2—6.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