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聚会] 同学聚会简短发言

高中毕业的时候,同学们在毕业纪念册上留言,除了祝愿同学有个远大前程外,写得最多的,就是“苟富贵,毋相忘”之类的约定了。

同学之间也都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是真有富贵的那一天,一定相约在一起,临风把盏,重温同窗情谊。

转瞬高中毕业20多年了,同学们也天各一方,当年在一个教室里读书的同学,各自的工作、生活情况,如今已是大不相同。

有的同学在大洋彼岸完成了博士学业,有的当上了造福一方的政府官员,有的成为腰缠万贯的私营企业老板,有的成为知名作家,有的成为大学教授,但多数的同学也都还是干着一份平平常常的工作,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为票子、孩子、房子、车子、位子等生活琐事劳碌奔波,还有一些当年没有考上大学的农村同学,在老家继续辛勤耕作,面朝黄土背朝天……   去年恰逢中学60周年校庆,于是有热心同学出面,组织同学聚会事宜。

当年的老师也热心地给学生打电话,招呼大家趁此机会回母校看看,也顺便回老家看看。

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位同学也都在电话里满心欢喜地应承:到时一定出席。

聚会的事庸就这样定了下来,前前后后张罗了近―年。

经济条件相对不错的几个同学事先凑齐了一笔经费,预定了聚会的场地、住宿的宾馆以及聚餐的几大桌酒席。

当地的同学还安排了两部车子接站,―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万事俱备,就只等聚会的那天,各地同学赶来登场了。

盼星星盼月亮般地盼到了聚会的那一天,到了说好的聚会时刻,到场的人却不到一半。

负责组织、张罗的同学和从外地赶来的同学,给还没有到场同学一个个打电话。

没到的同学,要不说在出差,赶不回来;要不推说孩子生病,正在医院看病;有的同学的手机干脆关机,或者不在服务区。

我给当初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位同学打电话,问他是不是忘了今天聚会同学在电话里很为难地说:“我忘倒没忘,只是不方便去罢了。

聚会都是你们这些成功人士的事情,我又没有混出什么名堂来,就自己知趣点,不去了,免得去了难受,自讨没趣。

”   我一时语塞,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闲聊了几句,无奈地把电话挂了。

再给其他没有到的同学打电话,也都没有任何作用。

张罗了近一年的同学聚会,最终到场的还不到一半。

预定的几桌酒席,酒香茶酽,座位却一直空着。

除了早早到场的这些同学,再也无人捧场。

那尴尬的场面,让到场的各位心里空落落的不是滋味。

席间,有好几个同学没有到场的人心有不悦,指责这些同学太不像话。

这次聚会,让我好长一段时间都琢磨不过味儿来。

为什么那么多同学不愿意参加聚会呢?没有到场同学该不该受到指责?   仔细回味同学在电话里说的话以后,我才逐渐有所感悟。

同学聚会这种事情,表面上看,是同学聚集在一起,共叙同学情谊。

但在某种程度上,聚会又是一些功成名就的同学一个显摆的场合。

按照我那同学电话里的说法,来参加聚会同学,也都确实混出了一点名堂,要不是哪个单位的头头脑脑,要不就是腰包鼓鼓的老板,都是所谓的成功人士。

聚会的时候,一个个都打扮得衣着光鲜,精神焕发,暗地里散发着衣锦还乡的气息。

项羽说: “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当年寒窗共读的时候,同学们大都家境贫寒。

如今虽然事业有成,但一个人过得好不好,幸福程度有多大,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如何看待。

当别人以充满艳羡、尊敬甚至有点嫉妒的眼神看着你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自己真是幸福。

我们这些所谓事业有成同学,也都未能免俗,渴望像刘邦那样,在故友旧知当中,来一次身体上和心灵上的衣锦还乡

当年出身卑微、衣食无着的市井小儿刘邦,谁也看不起他,连正眼都不肯看他一眼。

他打下天下,作了皇帝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带着一大班文臣武将,浩浩荡荡地回到故多。

他的这次衣锦还乡,一扫在那些乡党心中留存的印象,重新建立了一个形象高大的自我。

不同的是,我们的衣锦还乡是以一种同学聚会的方式来实现。

通过聚会这种比较含蓄的方式,显摆出今日的自己与当年的自己的明显不同,既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获得心理上的荣耀,也期望在以后的日子里,与同样事业有成同学有更多的合作机会,产生一些实惠。

衣锦还乡,是需要有受众的。

没有受众衣锦还乡只能叫做衣锦夜行,会遭遇无人喝彩的尴尬。

当一个人衣锦还乡的时候,他对受众的刺激是难以避免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衣锦还乡这种大张旗鼓的做法,对与自己旗鼓相当的受众一种显摆,是一种释放自己拥有某些强势资源,寻求合作可能性的一种手段;对于那些不拥有任何强势资源的弱势受众而言,实际E是暗含一种潜在的歧视。

那些没有混出什么名堂同学,在同学圈子里,就是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无奈地以这样那样的借口躲避聚会,其实也是一种避免尴尬,避免受到有意或者无意的歧视,维护自己个人尊严的理性选择,不应该受到任何指责。

显摆并不能获得人们真诚的尊重,而只能获得一种基于某种利益期望而表现出来的所谓尊重。

当别人对你没有任何指望的时候,不管你如何显摆,除了招致别人的嫌恶、鄙夷,收不到其他的效果。

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行,更是人本观念的反映。

人生是平等的?虽地位不同,权力不同,但是做人的尊严是相同的。

同学之间,如果真的还念及当年的同窗情谊,不妨对那些没有混出什么名堂同学宽厚一点,用一些实际的行动,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

比起大张旗鼓的显摆式的聚会,这样的方式可能让这些同学更容易接受。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