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补丁”

你若对幼小的孩子提及“补丁”,孩子会百思不得其解 “补丁是什么东西?好吃的还是好玩的?”王女士四岁的儿子帅帅也不例外。

帅帅爱捣弄剪刀,剪剪贴贴、做做玩玩,甚感兴趣。

有时觉得玩小剪刀不过瘾,乘妈妈不备时,悄悄取走大剪刀,“咔擦、咔擦”剪个痛快。

某日,王女士又见帅帅提着一把大剪刀,在房间里忙得不亦乐乎,因急于洗涤刚换下来的被褥,没太在意他的一举一动。

洗完后正在阳台晾晒时,帅帅兴奋得大叫“妈妈,快来看哪,我的画好漂亮哦!”“是吗?”王女士走进房间,只见帅帅果真完成了一幅剪贴画“真的好漂亮!尤其是这朵花,你从哪儿找到这么美的花呀?”“妈妈,你猜?”孩子自鸣得意地说。

望着似曾相识的花朵,王女士心中不由一惊,怀疑地问道“帅帅,这不会是床单上的花吧?”“妈妈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

”“啊?!”这下轮到王女士忍不住大叫起来,急忙奔至床前,只见刚换上的新床单正中一个大窟窿,简直“触目惊心”!一番艰难的解释之下,帅帅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闯了祸,怯怯地说,“妈妈,对不起。

”“算了,想想有没有补救的办法?”“有啊,拿一块大手帕把洞堵上,不就可以了吗?”――于是在孩子别出心裁的发明下,告别已久的“补丁”重又出现在王女士眼前。

孩子也因此认识了“补丁”,接纳了“补丁”。

毕业论文网   由此,笔者联想到现在的孩子该不该发扬“补丁”精神?也许大家会觉得这个话题多此一举,诚然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尽人意。

邻居男孩俊俊活泼好动,每每穿上新衣服没多久,不是膝上磨出个洞,就是肘关节处擦出个洞,孩子上幼儿园时,巧手妈妈往往在“补丁”处不露痕迹地贴上卡通图案,孩子因而很乐意接受“补丁”。

可自从上了小学,孩子已不能接受“补丁”,理由是穿着卡通图案的衣服别人会笑话他长不大,而如果穿着一圈又一圈针脚的补丁上学,更觉寒酸没面子。

俊俊一年四季穿的鞋,无论是球鞋、凉皮鞋,还是耐克鞋,没过多久,鞋头上就踢出个洞。

虽说俊俊家经济条件不错,但俊俊妈妈考虑到每双鞋都价格不菲,只一个小洞就弃之不穿,实在可惜。

孩子说什么也不愿再穿,母亲不禁对孩子讲起艰苦年代的“补丁”故事,而孩子母亲的忆苦思甜教育不屑一顾。

为此,俊俊妈妈十分苦恼。

其实,类似俊俊一样“拒绝补丁”的现象在如今生活中比比皆是。

透过这种现象,不难看出不少孩子勤俭节约的意识淡薄,存在铺张浪费的不良行为习惯。

令人可喜的是许多家长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年轻的家长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育儿观,曾抱有“补偿心理”,“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家长也已逐步调整心态,以全新的家教理念投入到家教革命中。

补丁”不仅仅象征一种艰苦朴素的行为,更应视为一种传统美德,是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需要补丁”,物质条件优越的今天同样离不开“补丁”。

作为家长,应让孩子们懂得如何合理消费,达成“浪费可耻”的共识,形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作为家长,还应讲究教育策略。

首先要以身示教,做出表率。

如在孩子面前不挑吃穿、不摆阔气,不讲攀比、不乱花钱、随手关灯……以自身良好的节俭言行作表率。

其次,尊重孩子,让孩子也参与到家庭经济中,和孩子一起进行家庭财政预算和管理,增强孩子的家庭责任感,有理性的对待孩子的消费要求。

联想之二:孩子行为有了“补丁”怎么办?人们常把孩子比作一张纯洁无瑕的白纸,借用一下,孩子就像一条崭新完美的床单,某日床单上无意间出现了一个“补丁”,母亲们一般都会缝缝补补,继续发挥其功能。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孩子犯了错误就像床单上有了补丁一样,同样需要母亲的善待、呵护,切忌打骂、讽刺、挖苦,要采取说服教育,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明辨是非。

宽容会使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一旦犯了错误,只要勇敢承认,并愿意及时改正,仍是个正直诚实的孩子

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在人的漫漫征途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孩子可能屡屡犯错,全身打满“补丁”,让我们一如既往地给他机会,给他希望,真诚耐心地“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