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图分类号的图书情报学期刊发文现状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期刊论文创新性评价标准及其计量模型研究”(项目编号:12BTQ034);第52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单篇论文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2M520355)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魏瑞斌(1973-),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研究与应用·。

〔摘要〕分类号是反映学术论文研究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中图分类号,对CSSCI收录的14种图书情报学学术期刊发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利用期刊——分类号网络研究期刊分类号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4种图书情报学期刊发文内容有非常强的稳定性;同时,分类号位次的变化又反映了期刊发文的动态性。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学术期刊图书情报学期刊——分类号网络。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4.03.022。

〔中图分类号〕G2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3-0093-11。

Study on the Publication Status of the LIS Journals。

Based on the Chinese Book Classification CodeWei Ruibin1,3Tian Dafang2Wu Yishan3。

(1.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30,China;。

2.Library,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233030,China;。

3.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Classification code is an important path to reveal the content of the academic article.The paper analyzed the 14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journals included by CSSCI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Book Classification Code.The article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academic journal and the classification code.The result show that the content of the 14 journal is stabilized and the content have dynamic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he classification code.The article divides the 14 journals into 3 types which are the G35,the G25 and other.

〔Keywords〕Chinese Book Classification Code;academic journal;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journal and classification code network。

学术期刊作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Cole[1]认为,学术期刊一方面是学术共同体之间交流新知识的平台;另一方面,通过作者的自我选择和同行评审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布拉德福从科学的统一性规律出现,总结了文献在学术期刊上的分散定律[2]。分类号是对论文类别的一个揭示,对论文的检索、传播和利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美国经济学会创立了对经济学文献依据研究主题进行分类的JEL分类系统。该分类系统的全称是“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JEL)Classification System”,即“《经济学文献杂志》分类系统”[3]。《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4]建议按《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给每篇论文编印分类号;GB7713—87提出,学术论文、科学报告和学位论文“一般应标明《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的类号,同时应尽可能注明《国际十进分类法》的类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期刊评价与检索数据规范》[5]要求入编期刊论文,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分类。这些规则和标准的制定为论文分类号的标注起到了规范的作用。但利用中图分类号标注论文也有一些不足,特别是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与内容不能在中图法当中找到相应有类目,作者很难标注。其次,作者由于缺少这方面的专业培训,因此标注结果的准确性较差。第三,利用《中图法》对论文的类别进行描述有些学者并不认同。如高自龙和刘峰[6]对学科大类、论述体裁、研究性质和一级学科四种论文评价分类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其调查结果看,学科大类和一级学科两种方案得到了被调查者的认同度较高。

《中图法》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分类法。2010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中图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其修订特点包括了确定了特别处理的大类、重点修订大类和局部高歌大类;增加了复分标记、“一般性问题”的禁用标记等6个方面。《中图法》第5版中把原来第4版的G35的条目全部改入G25的相关条目当中[7]。这也意味着G35及其各级分类号已经从第5版开始不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图书情报一体化的理念。截止目前为至,《中图法》第5版还在推广过程当中,作者在期刊论文分类号的标注时基本还是采用《中图法》第4版的分类号。本文中的分类号还是沿用《中图法》第4版的分类号

文献[8-12]对中图分类号存在的缺陷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笔者认为,中图分类号目前仍然是一种能较好反映论文学科属性的选择。目前,国内学者从论文分类号的角度对学术期刊发文状况进行研究还很少见。本文将以CSSCI收录的14种图书情报学期刊为例,基于中图分类号对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进行定量研究。其目的是通过相关数据来揭示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状况,并为学术期刊的定位及其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本文从CSSCI采集了《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等17种期刊在1998—2011年发表论文的数据,一共有53 611篇论文。从数据的全面性考虑,本文研究过程中剔除了《图书馆》、《图书馆建设》、《国家图书馆学刊》3种期刊。因为它们只在部分时间段被CSSCI收录。

《中国图书馆学报》等14种期刊,14年期间共发表论文48 894篇,其中标注分类号论文共有48 847篇。另外,作者第一机构没有标注信息的有392篇,这些文献主要是卷首语、会议介绍、书评等,因此本文研究时也将这些文献剔除。最终,本文以48 455篇文献为研究对象,这些论文数量分布见图1。从图1看,从1998-2011年,这14种期刊发文量整体呈现为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2009年之后,这些期刊发文量是1998年发文量的2倍以上。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期刊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期刊页码增加、月刊改为半月刊等原因。

12数据处理。

CSSCI收录期刊论文分类号信息主要是采用作者标注结果,部分不太合理的由CSSCI工作人员进行修改。对初步收集到的数据分析时发现,分类号的数据参差不齐,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论文分类号标引深度不同。如篇名中包括“信息检索”的论文标注的分类号有G35、G354、G3542、G35429等。

图11998—2011年14种图书情报学期刊发文数量分布图。

(2)同一研究主题标引的分类号不同。如题名中包括“数字图书馆”的有1994篇论文,标注的分类号有70种。

(3)有些论文分类号标引结果不准确。如题名为“基于本体的知识库构建方法”,作者标注的分类号是B016。本篇论文研究实际并不是哲学基本问题,所以不能标注为B016(类目名称是本体论)。

(4)标引不全面。在笔者收集的数据中,只有13篇论文使用了两个分类号,大部分论文只有是一个分类号。这对于涉及多个主题的论文,其揭示论文信息是不全面的。

这些问题给本研究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做了简化处理。本文在统计各个期刊发表论文分类号数据时,将包含G25的统一用G25表示,包含G35的统一用G35表示。这样处理虽然损失了分类研究的细度,但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准确性。另外,对于出现频次较少的分类号用“其他”表示。图2是这些论文分类号统计的数量分布图。曲线分布基本符合幂指分布,这反映了分类号的集中与分散的特点非常明显。

13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主要使用了两种方法。一类是统计分析。这种方法主要是对论文分类号的信息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对期刊发文进行分析。第二种是期刊——分类号网络。这种研究方法是基于期刊论文期刊分类号两个属性构建的一个异质网络,在网络中可以看到不同期刊与不同分类号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分析期刊发文的状况。

2数据分析。

21基本中图分类号发文统计分析。

211G35占主导期刊

G35占主导期刊是指论文分类号中,G35所占比例较多的期刊。按分类号统计发现,1998—2011年期间,《情报学报》、《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科学》刊发的论文当中,G35论文比例分别是64%、39%和35%,其它期刊G35论文比例都在30%以下。整体而言,G35论文图书情报学刊物上发文的总量相对较少。

从图3看,《情报学报》发文中G35的比例除2002年之外,G35的比例都是最高的。这表明该刊发表论文的定位主要集中在情报学领域。从图4看,《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2010年G35论文所占比例基本都略高于其它两类,图21998—2011年14种图书情报学期刊发文分类号出现频次分布图。

整体是三类论文三足鼎立的状态。从图5看,《情报科学》三类论文比例波动较大,1998—2008年,其它类的论文所占比例最多,G35和G25论文所占比例交替变化,2008年之后,该刊发文有一个较大调整,G35的论文比例呈现一个快速增长的趋势,2011年达到了90%。图3《情报学报》1998—2011年发文

图4《情报理论与实践》1998—2011年发文

212G25占主导的期刊

G25占主导期刊是指论文分类号中,G25所占比例较多的期刊。统计发现,1998—2011年期间,《中国图书馆学报》等6种期刊,G25论文比例都在70%以上,《图书情报工作》等3种刊物上的G25论文比例在55%左右。

从图6到图10看,《中国图书馆学报》等5种刊物,G25论文比例占绝对的优势,其所占比例远高于其它两类。从图中的曲线看,这些期刊G25的比例虽然有小幅波动,但整体的趋势没有大的变化,这也反映了这些期刊发文类型的稳定性较好。图5《情报科学》1998—2011年发文

图6《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2011年发文

图7《大学图书馆学报》1998—2011年发文

图8《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8—2011年发文

图9《图书馆论坛》1998—2011年发文

图10《图书馆杂志》1998—2011年发文

从图11到图14看,《图书情报工作》等4种刊物,G25的发文比例也较高,但是三类论文比例变化较大。《图书情报工作》G25的论文比例呈现一个整体下降的趋势,2005年之前在60%~68%之间,2006—2008年在52%~59%之间,2009年之后在40%~48%之间。G35的论文比较稳定除2000年之外,其它时间基本保持在20%左右,其它类的论文整体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这种变化表明符合它作为图书馆学、情报学两栖刊物的定位。《图书情报》G25的发文比例稳定在60%以上,G35论文保持在10%左右,其它类的比例变化较大。尽管该刊刊名是图书情报,但它是一个以图书馆学论文为主的学术期刊。《图书情报知识》2004年之前,G35的论文比例保持在10%左右,2004年之后基本地10%~20%之间。整体而言,它也是一个以图书论文为主导的学术期刊。《情报资料工作》虽然从刊名上觉得它是偏重情报学的刊物,但从图12看,该刊发表G25的比例最高,因此它也是一个以图书馆学论文为主的学术期刊。图11《图书情报工作》1998—2011年发文

图12《图书情报》1998—2011年发文

图13《图书情报知识》1998—2011年发文

图14《情报资料工作》1998—2011年发文

213其它类主导的期刊

其它类主导的期刊是指除G25和G35之外的,其它类号发文较多的期刊。在许多的研究当中,《情报杂志》通常被认为是情报学期刊,《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是图书情报学两栖类刊物。从图15看,1998—2003年期间,《情报杂志》上G25的论文数所占比例在30%以上,2002年之后开始呈现为不断下降的趋势,2009年之后基本保持在10%~20%之间。G35论文除1998年之外,基本保持在20%~30%之间,其它类的论文比例呈现一个总体上升的趋势,2009年之后基本保持在60%以上。从图16看,《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年之前,尽管是一个下降趋势,但发文较多的仍然一直是G25论文。2009年之后,其它类论文所占比例处于第一位,该刊G35论文呈现为一个波动状态,基本在20%~30%左右,2009年之后保持在10%~20%之间。从论文所占比例角度看,这两种刊物上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类的论文所占比例都在不断下降,其它类的论文数量在不断上升。其中《情报杂志》的F类论文和除G25、G35外的G类论文数量增长较快。《现代图书情报技术》TP类和G25、G35外的G类论文数量增长较快。与其它图书情报期刊相比,这两类期刊发文变化是最大的。与《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图书情报工作》等期刊相比,这两种期刊可能无法吸引互本领域的一流稿件,因此基本图书情报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交叉性比较强的特点,杂志适当选择了一些交叉性的研究成果。这种差异化的发展,对期刊的发展角度可能是有利的,但它可能会面临学科归属度降低的风险。图15《情报杂志》1998—2011年发文

图16《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8—2011年发文

22基于分类号——时间网络的期刊发文分析。

根据14种图书情报学期刊发文量,本文把研究时间分成了3个时间段,即1998—2003年、2004—2007年和2008—2011,3个时间段的发文分别占总体的35%、31%和35%。然后利用Ucinet绘制了3个分类号——期刊网络图(见图17、图18和图19)。在网络图中,圆形节点代表了论文分类号,方形节点代表的是学术期刊;节点的大小表示该刊和分类号代表的论文在网络中点度中心度有大小;线条的粗细代表了某刊发表某分类号论文数量的多少。从图中节点间连线的粗细看,情报学发文较多的期刊有《情报学报》、《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科学》和《情报杂志》;图书馆学发文较多的有《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等8种期刊;《图书情报工作》和《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两类发文数量都较多。

从统计结果看,3个时间窗口发表100篇以上的分类号分别为10个、10个和11个,整体上基本保持不变。从分类号的数量看,这些期刊在3个时间段发文类型的稳定性。除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G25)和情报学情报工作(G35)的论文之外,F(经济)、G20(信息与传播理论)、G23(出版事业)、D(政治、法律)、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C(社会科学总论)、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G30(科学研究理论)出现也较多。但这些类型的发文数量在3个时间段的排序有一定变化。如F(经济)论文,1998—2003年期间发文排在第3,其它两个时间窗口则排在第4;G20(信息与传播理论)1998—2003年期间发文排在第4,其它两个时间窗口则排在第3;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则分别排在第10、第6和第5位,这表明2004年之后,信息技术相关的研究成果在逐渐增加。这种变化反映了这些期刊发文类型的动态性。

总体而言,这些刊物上发表的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之外的论文,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论文较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研究与人文社会科学其它学科关系较为密切。在3个时间窗口,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的论文数量学分别是情报学情报工作论文的32、28和24倍。这既反映了图书馆学方面论文的绝对优势,同时也可以发现,情报学论文数量随着时间的发展,有比较大的增加。这种数量的变化,也反映了情报学的发展势头相对较好。图171998—2003年14种图书情报学期刊发文分类号——期刊网络图。

图182004—2007年14种图书情报学期刊发文分类号——期刊网络图。

图192008—2011年14种图书情报学期刊发文分类号——期刊网络图。

23TP类论文的统计分析。

信息技术是图书情报学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它也是图书情报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较多的学科之一。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自动收集、处理、分类、聚类、传播等都离不开计算机学科的一些研究成果与研究工具的支撑。下面主要对TP类论文进行一些剖析,了解这类论文图书情报学期刊上发表情况。

231TP类论文时间分布。

从图20看,TP论文在这14种期刊的数量呈现的一个波动的趋势,其总量是1 016篇,占总体的21%。2003—2006年期刊是一个快速上升的趋势,2007年和2008年下降之后,2009年达到了一个峰值,2010年和2011年有所下降,但相对前几年发文量还是较多。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图书情报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度有所增加。

除了CSSCI之外,中国知网的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的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也都提供了从分类号途径检索。

图201998—2011年TP类论文时间分布曲线。

论文的功能。从图21看,这3个数据库分类号标引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除《图书情报工作》之外,其它13种刊物的数量分布曲线是一致的。同时还可以看出,除《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外,《情报杂志》等情报学发文较多的刊物,其TP论文数量较多,《大学图书馆学报》等图书馆学刊物发表TP类的论文数量较少。图211998—2011年不同数据源TP论文发文总量。

表1是维普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出的《中国图书馆学报》上的30篇TP类论文。从表中可以看出,维普等3个数据库中论文分类号标引结果都是原文有所不同,即它们都对原文的分类号进行了调整。从精确匹配看,维普、知网和CSSCI与作者论文分类号标引结果的比例分别是33%、13%和33%;从大类的划分结果看,其比例分别是47%、67%和67%。从两个指标看,CSSCI的分类号标引结果与作者标引结果是最为接近的。

表1《中国图书馆学报》30篇论文分类号标引结果对比结果。

题名年份原文维普知网CSSCI大规模人机协同知识管理模式研究2011TP393TP393TP39309TP393面向跨领域海量信息资源的元搜索引擎研究2011TP182TP182TP3913TP182基于机器学习的中文书目自动分类研究2010TP391TP391TP3911TP391基于语义Web的知识处理流程及其技术框架研究2009TP274TP274H030TP274基于Globus Toolkit的企业信息网格设计2007TP393TP393TP39301TP393基于KNN的图像自动分类模型研究2007TP39141TP39141TP39141TP39141迈向智能化图书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和创新2006TP18TP18TP39144TP18基于Ontology的中文问答系统问题分类研究2006TP3911TP3911TP3913TP表1(续)。

题名年份原文维普知网CSSCI全文检索中的汉语自动分词及其歧义处理2005TP391TP391TP3913G35高校图书馆网上书店的构建研究2004TP393TP393TP39309G25访问控制在数据安全系统中的应用2004G25074TP311131TP309G250面向语义网的本体表示2004TP316TP3934TP3911G20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质量问题研究2004TP391TP311131TP3111G20图像信息及其处理技术的内容和特点分析2004G350TP39141TP39141〖〗G20统一建模语言在网络主动推送系统设计中的应用2003TP311TP311TP3111TP信息系统项目负责人的绩效评估2003G251TP31152G203G20基于Web环境的半结构化数据模型研究2003G25074TP31112G2507〖〗G250论网络技术的信息资源管理功能2003G25072TP3934G203G250计算机识别汉语同义词的两种算法比较和测评2002G2527TP39143G2527G250我国政府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02G25072TP393092TP393092D63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2002G25073TP39308TP39308TP论国家网络信息伦理2002G3511TP393-05B82—05TP软件开发中的资源共享研究2001TP31152TP31152TP31152G25软件资源的组织方法研究2000G254TP3115G254G25人文导引下的信息系统研究1999G350TP399G350G350因特网特点与网上图书馆服务功能初探1998G2507TP3934G2507G2507国内因特网发展现状与展望1998G356TP3934G2507G356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三):从人文角度的分析1998G350TP393G2507G350论中国特色的信息产业发展道路1998G350TP3F719F0625论信息产业管理的内涵与外延1998G350TP3F719F0625。

232TP类论文类目统计结果。

笔者将CSSCI采集到的TP类论文分类号调整之后,一共涉及到11个类目,按发文量排列,依次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TP)、信息处理(信息加工)(TP391)、计算机网络(TP393)、程序设计、软件工程(TP311)、安全保密(TP309)、理论、方法(TP301)、计算机的应用(TP39)、计算机软件(TP31)、管理程序、管理系统(TP315)、程序包(应用软件)(TP317)、信息转换及其设备(TP335)。表2只列出了发文数量较多的前4个类目。从论文内容看,标引为TP的论文基本也是分布在TP391、TP393和TP311 3个二级类目。从类目名称看,这些类目与图书情报学的关系最为密切的3个领域。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表明,图书情报学期刊上发表的TP论文很多并不是纯计算机类的论文,这14种刊物在期刊发文的定位还是较为集中和准确的。有不少学者认为,《情报学报》上发表的计算机类论文太多,实际在CSSCI分类结果中只有48篇,占总体发文的27%,而且94%分布在表2统计的4个类目当中。

表214种图书情报学期刊TP类论文类目统计。

自动化技术、计。

算机技术(TP)信息处理(信息。

加工)(TP391)计算机网络。

(TP393)程序设计、软件。

工程(TP311)现代图书情报技术7511810846347情报杂志63532420160情报科学57181715107图书情报工作1252151089情报学报23118345情报理论与实践17517140表2(续)。

自动化技术、计。

算机技术(TP)信息处理(信息。

加工)(TP391)计算机网络。

(TP393)程序设计、软件。

工程(TP311)图书馆杂志607013图书情报0010010中国图书馆学报423110图书馆论坛20608图书情报知识21227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0304情报资料工作10102大学图书馆学报10001。

3结论。

(1)本文以CSSCI收录的图书情报学期刊从中图分类号的视角研究了它们发表论文的情况。从研究结果看,这些期刊总体的发文内容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学领域,同时也有经济学、信息传播、出版学等方面的成果。除个别期刊外,这种大的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这些反映了这些期刊发展过程中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但本文分类号的处理导致不能对研究论文的更细粒度的刻画,这个问题解决的最好办法应该是由学科领域专家与期刊编辑部共同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号著录规则,然后通过规则的推广来规范分类号的标注。

(2)分类号作为期刊论文的一个重要信息,对于论文的检索、传播和利用等环节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目前,学术期刊论文分类号一般是作者标引的,期刊编辑和审稿人通常不会对这个标注项目进行修改,因此,分类准确性不一定很高。在笔者接触的一些老师和研究论文分类号标引时,作者会模仿某主题论文已经发表的其他论文分类号,然后作为自己论文分类号。这种“省力原则”指导下的标引结果,会使原先G25(或G35)分类较多的,会继续增加,形成一种“马态效应”。同时,这种现象对于论文分类的准确性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3)对每篇论文给以分类是很重要的,我国在这一方面可以说是世界领先。SCI长时期以来曾经一直是按期刊论文分类,如某刊属于物理学,则其中每篇文章都统计到物理学中去。而对于Nature、Science、PNAS这样发表多学科论文期刊,就划到“多学科”类,其中每篇论文都属于“多学科”。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因为其中每篇论文要么属于地学,要么属于生物学,等等,总有个归属,不存在“多学科”这么一个文章分类。

(4)在论文评价过程中,分类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则。分类号是进行论文分类评价一个很有价值的角度。但从笔者收集的数据看,图书情报学领域论文分类号标注的准确性还有待改善。这种改善需要研究人员、杂志社的编辑、文献著录规则的制定者等多方面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Minguillo,D.Toward a new way of mapping scientific fields:Authors competence for publishing in scholarly journal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1(4):772-786.。

[2]袁军鹏.科学计量学高级教程[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89.。

[3]JEL Classification System[EB/OL].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EB/OL].原版全文。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