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堡掠影】伊斯兰堡

当我们乘飞机抵达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时候,一座现代化的都市展现在眼前:城市建筑新颖,街道宽阔齐整,路旁绿树成荫,景色艳丽多彩。

伊斯兰堡是按照总体规划在1961年动工兴建的,1970年基本建成。

伊斯兰堡巴基斯坦的首都,也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教育中心,虽然它仅有3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都城)和几十万人口,但在巴基斯坦国家政治和地理上的重要性使它从建成的那天起就成为巴基斯坦无可替代的中心。

伊斯兰堡位于波特瓦尔高原西北部,北边有海拔1500米的马尔加拉山,西部是微微起伏的丘陵,东南部是葱绿的开阔地,环境幽雅,气候宜人。

背负喜马拉雅山脉,面向印度河平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市区东西长约16公里,与马尔加拉山平行,城市布局以方格形干道为骨架,建筑新颖并具伊斯兰传统风格。

市内各区功能分明,划分有行政区、公共建筑区、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和使馆区,等等。

城东为行政、使馆区,傍山临湖,有国民议会大厦、总统府、各部机关大楼以及各国使馆:城西为大片住宅区,街区东西排列有序,服务设备完备,每个街区均有清真寺及商店、学校、旅馆、银行和公园等。

居住区实际上是城市的主题部分,系由若干正方形的小区构成,有主要道路将它们连接起来。

市区四周为高速公路所环绕,并和通往其他城市的高速公路相接。

市区东临风景优美的拉瓦尔湖――伊斯兰堡国家公园的一部分。

围绕拉瓦尔湖的是植物园、水族馆、茉莉花园、玫瑰园、政府宾馆和伊斯兰堡俱乐部。

拉瓦尔湖附近的小山上,周恩来总理曾于1964年2月访巴时亲手种植了一棵乌臼树,象征中巴两国人民的友谊深深地扎下了根。

伊斯兰堡市区西南不远是拉瓦尔品第――波特瓦高原上的最大城市,人口近百万。

自1959年起至伊斯兰堡建成以前,拉瓦尔品第曾是巴基斯坦的临时首都。

这里工业发达,街市繁华热闹,附近古堡不少,尤其是往西去30余公里的塔克西拉,原先是著名的古堡和佛教圣地,这个有2000多年历史的佛教圣地曾是举世闻名的犍陀罗艺术的中心。

中国高僧法显、玄奘等都到过这里

塔克西拉博物馆里收藏着许多出土文物,其中各种各样的佛像尤其引人注目。

如今的塔克西拉建有重型机器和重型铸锻件企业,已成为巴基斯坦重要的工业城市

据说拉瓦尔品第将来和伊斯兰堡会连成一体,使巴基斯坦的新首都实际上包括伊斯兰堡拉瓦尔品第和新建的国家公园区三大部分。

伊斯兰堡期间,我们游览了巴基斯坦著名的避暑胜地――穆尔里。

伊斯兰堡乘车向东北进发,很快就沿盘山公路盘旋而上,最初还见公路两旁有开垦的土地,到海拔900米以上便见树木渐多,如松树、枞树等。

大约两小时的工夫就到了这座小山城。

这里海拔2280余米,气候凉爽,风景绮丽。

站在山城上俯瞰远眺,但见群山逶迤,谷深壁陡,遍山林木,碧绿葱茏,颇为壮观。

难怪自19世纪中叶以来,每年夏季都有许多人来此避暑,这里巴基斯坦政府招待外国来宾的重要地点。

小城周边因此有许多由政府投资兴建的别墅,里面住过不少国际上的知名人士和政要。

伊斯兰堡依山傍水,风光绮丽。

一年四季绿树流翠,繁花似锦,已成为一座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

由于是一座新城,伊斯兰堡的一切看上去都像是拿计算机绘图软件画出来的一样。

大约是为了符合巴国人的生活习惯,建筑多是3层楼房,鲜有高楼。

在建城之时,我相信规划者是用一颗极为平和的心态在打造自己的新都城,这里没有鳞次栉比、耸入云霄的高楼大厦,“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老祖宗的处世哲学在异国他乡发扬得比我们还好。

没有了浮躁,散尽了铅华,总统府、总理府、高等法院成了这个城市最大的观光点。

可惜不能接近,只能远远观看。

费萨清真寺坐落在伊斯兰堡西北,依马尔加拉山南麓而建。

伊斯兰堡不看费萨清真寺,就如同到法国不看艾菲尔铁塔。

驱车前往,远远即可看见四座高耸入云的锥状尖塔,顶部金色的新月标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下得车来,一座白色的巨型建筑在郁郁葱葱的山峰映衬下,显得静谧而肃穆。

四座尖塔,叫宣礼塔,又叫拱卫塔,高近90米。

清真寺外墙全是白色大理石,里面没有一根柱子,所有重量都由宣礼塔承受。

由土耳其著名设计师达罗凯主持设计,综合了现代、古代伊斯兰和土耳其建筑风格的设计理念,在世界清真寺设计中独树一帜。

信徒从东门进入清真寺,需脱鞋。

我们没有进入寺内,只是绕寺而行即返。

寺前是片大绿地。

有石条凳可歇息。

行人穿行于绿地寺庙之间,几无喧哗,祥和之境,荡涤心灵。

伊斯兰堡,外国风味的餐厅并不多,但仰仗于中巴的传统友谊,这里却有众多的中餐馆,且都买卖兴隆。

伊斯兰堡的几天,我们也算没有亏了胃口。

金龙饭店就是一家很有特点的中餐馆。

金龙的装饰极具中国特色,厅里敬的是观世音,屋顶挂的是红灯笼。

甚至连碗筷都是地道的中国瓷器。

老板老两口祖籍潮州,其父早年在印度讨生活,老板娘是在印度出生的华侨,但是后来却生活在巴基斯坦,他们养育了7个子女……在老板娘的推荐下,我们点了一桌道地的中国菜,尽管久违的青菜煮得黄而蔫,酸辣汤的口感也不是很好,但炒面、麻婆豆腐还是很有“中国味”的。

还有一点很重要,在伊斯兰堡,市民普遍对中国人抱有好感,这不能不说是几十年来的中巴友谊已经深入人心的结果。

这里,中国产的日用品随处可见,对巴基斯坦人来说,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就像一位当地的警察对我说的那样:“中国,还有我们,是永远的兄弟!”。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