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后三冲、三急及新产三病的辨证施治

【摘要】 产后三冲三急新产三病,为产后急危重症,若在产后发现以上三种疾病,应积极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时应予以及时抢救,以免危及产妇生命。

【关键词】 产后三冲产后三急新产三病;辨证论治。

产后三冲败血冲心、败血冲肺、败血冲胃;产后三急产后呕吐产后盗汗产后泄泻;新产三病产后痉症、郁冒、大便难。这三种疾病皆属产后急症、重症、危症,应积极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时应予以及时抢救,以免危及产妇生命。

1 产后三冲症的辨证治疗。

此症的主要发病机理是由于产后脏腑损伤,功能失调,恶露当下不下,反而上冲入心、入肺、入胃所致。《张氏医通》云:“败血上冲有三,或歌舞谈笑,或怒骂坐卧,甚者逾墙上屋,口咬拳打,山腔野调,号佛名神,此败血冲心……若饱闷呕恶,腹满胀痛者,曰冲胃……若面赤呕逆欲死,曰冲肺。”三冲症的治疗以活血化瘀为其大法。

1.1 产后败血冲心 明·《证治准绳·女科》云:“夫产后语言颠倒,或狂言谵语……因产后心虚,败血停积,上干于心”。心主血脉而藏神。因为产后耗伤血脉,心气大虚,此时若败血不下,败血上冲于心,扰乱心神,而诱发败血冲心之症。现代医学认为,此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有精神病史,社会经历不顺利因素,婚姻家庭有矛盾,个性孤僻,焦虑或难产等。分娩后机体内分泌系统功能急剧变化,产后雌激素含量迅速下降,胎盘类固醇减少,产后皮质酮消失,尿中去甲肾上腺素减少,分娩后恶露涩少、疲劳、子宫复旧不良等因素。还因为产后恶露涩少,许多废旧物质被机体吸收后,引起产妇机体神经内分泌改变,导致本症[1]。临床表现产后心中烦躁,坐卧不安,神志错乱,心神不宁,语言颠倒无论次,神志恍惚,如见鬼神,甚或不语,甚至歌舞谈笑,怒骂不休,逾墙上屋,口咬拳打,山腔野调,舌红苔薄白,脉象弦细。治宜活血化瘀、养血安神。方用加味失笑散主之。

方药组成:炒五灵脂15g,炒蒲黄15g,云茯苓15g,赤芍药12g,牛膝15g,生地黄12g,桂心10g,当归15g,琥珀10g,远志10g,炒酸枣仁15g,甘草5g。水煎服,日1剂。

1.2 产后败血冲肺 《妇人大全良方》云:“恶露不快,败血停凝,上熏于肺,亦令喘急”。本证是由于产后耗气伤血,脏腑损伤,肺气虚弱,败血乘虚上冲于肺,肺失宣降,导致败血冲肺之症。认为由于产后恶露涩少,部分败血中的废旧物质被机体吸收后,引起肺部组织的变态反应,使呼吸系统功能发生改变;或产后耗气伤血,素体虚弱,肺部组织易被杂菌感染,以致产妇呼吸困难,气道不畅,咳嗽气喘,气憋,等严重证候。有的病例为肺栓塞,其临床症状更为严重。临床表现产后胸闷烦躁,面赤喘满,咳嗽鼻衄,口鼻气黑,甚或面黑,喘息欲死之状,恶露涩少,或恶露不下,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象弦细。治宜活血化瘀,宣肺止咳。方用二味参苏饮加味,人参10g,苏木10g,陈皮10g,制半夏10g,川贝母9g,炒桃仁10g,红花15g,知母9g,百合10g,前胡9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1.3 产后败血冲胃 《妇人大全良方》云:“败血散于脾胃,脾受之则不能运化精微而成腹胀,胃受之则不能受纳水谷而生吐逆”。胃主受纳水谷,冲脉丽于阳明,因产后脏腑损伤,败血随冲气上冲于胃,胃不能受纳水谷,胃失和降,故饱闷呕恶,腹满腹痛,而发败血冲胃之症。认为产后由于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消化功能紊乱,导致呕吐。或产后恶露涩少,许多败血中的废旧物质被机体吸收后,引起大脑中的呕吐中枢反应,或胃肠道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呕吐临床表现产后不久腹满胀痛,饱闷呕恶不食,恶露不下,或下之甚少,舌质红暗,脉涩。治宜活血化瘀、安胃止呕。方宜生化汤合二陈汤主之。当归15g,川芎10g,炮姜10g,炒桃仁10g,陈皮10g,姜半夏10g,云茯苓15g,砂仁10g,甘草5g。水煎服,日1剂。

2 产后三急症的辨证治疗。

产后三急,即产后呕吐产后盗汗产后泄泻三症也。

2.1 产后呕吐 此证病机是胃气上逆,失于和降。因产伤脏腑、虚气客于胃肠胃肠燥涩,其气上逆,呕吐不食。亦有因胃气虚寒,食滞、痰饮内阻所致者。治疗大法:因于寒者,温胃止呕;因于食滞者,健脾和中;因于痰者,祛痰降逆。

2.1.1 温胃止呕法 用治于胃气虚寒之证。《傅青主女科》云:“产后劳伤脏腑,寒邪易乘于胃肠,则气逆呕吐而不下食也”。此证多是由于产妇素体虚寒,因产后气血虚弱,伤及脏腑,又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邪乘虚犯胃,以致胃失和降,上逆而致产后呕吐。认为本证多是由于产妇平时患有慢性胃肠炎、胃肠溃疡病等,又加产后气血虚弱,饮食失节,寒气侵及胃肠所致。临床表现产后呕吐不食,脘腹冷痛,热敷则舒,纳呆食少,食则胀满更甚。舌淡苔薄白,脉迟无力。治宜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方宜温胃丁香散主之。方药组成:当归15g,白术10g,黑姜10g,公丁香5g,人参10g,陈皮10g,前胡10g,藿香10g,甘草5g。水煎服,日1剂。

2.1.2 健脾消食法 用治于因食滞致呕吐。《证因脉治》云:“食积呕吐之因,饮食不节,损伤中气,不能运化,停食成积,中脘痞塞,则发呕吐矣”。因产后失血耗气,脾胃虚弱,又加上产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油腻不洁之食物,皆可伤胃滞脾,食停不化,运化迟滞,胃气不能下行,浊气上冲而为食滞呕吐。认为本证是由于产后胃肠道损伤植物神经功能减弱,又加产后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引起胃肠消化不良所致。临床表现产后呕吐酸腐,或吐出未消化完全的食物残渣,脘腹胀满,恶闻食气,大便秘结。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滑。治宜健脾消食。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山楂、神曲主之。

2.1.3 除湿化痰法 用治于痰饮犯胃。《傅青主女科》云:“亦有痰气入胃,胃口不清而呕者”。素有痰食内聚,或因产后劳伤脏腑,脾虚失运,湿聚成痰,使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呕吐。认为此证多是由于产后饮食不节,嗜食油炸肥腻之食物,或肥胖妇人素有痰湿引起的产妇胃肠消化功能紊乱所致。临床表现产后呕吐痰涎,恶心头晕,胸闷心悸,舌淡苔白腻,脉滑。治宜健脾祛痰、和胃降逆。方用加减温胆汤主之。方药组成:陈皮10g,制半夏10g,云茯苓15g,胆南星10g,炒枳实9g,川黄连10g,砂仁(后下)10g,炒神曲10g,白蔻仁10g(后下),竹茹10g,甘草5g。水煎服,日1剂。

2.2 产后盗汗证治 《证治准绳·女科》云:“产妇盗汗不止,遂致废寐神思疲甚,口干引饮,余谓血虚有热”。产后营阴素弱,又加产时失血过多,阴血更虚,阴虚内热,阳浮不敛,迫汗外泄,而致盗汗临床表现为潮热盗汗,醒后即止,虚烦少寐,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口干咽燥,渴不思饮,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象细数。治宜益气养阴、生津敛汗。方用加味玉屏风散主之。方药组成:黄芪15g,白术10g,防风10g,熟地15g,煅牡蛎15g,白茯苓12g,麦冬15g,甘草5g,大枣三枚引。水煎服,日1剂。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