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再绸缪

屡遭诟病的央企终于定调做强做优,客观而言,这也是央企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毕业论文网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规划后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进入“十二五”,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是中国企业的头等大事,是国资委监管的核心任务。

2010年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谋划了“十二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发展,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结构、稳物价、保民生、促改革的新思路定为中国经济在新的一年转型的新取向。

12月23日,国资委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央企发展思路:要推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推进产业布局向产业高端发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产权结构向股份化、多元化、证券化转变。

为此,国资委新主任王勇将“十二五”如何开局?央企改革的总体思路如何实施?作为央企的一项重大课题在会议上严肃地提了出来。

24万亿元是支点      “央企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积极开展海外业务,提升国家市场份额,优化产业链和价值链。

王勇首次详解“十二五”实现“做强做优央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24万亿元――央企资产总额翻番,是“十一五”国资委交出的一份满意的答卷。

王勇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底,央企资产总额达到23.9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净资产9.3万亿元,同比增长14.8%。

“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上缴税金和税后净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实现了五年翻一番,年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15%,进入世界500强的央企由10家增加到30家。

围绕这一目标,国资委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具体的战略方向,要求央企重点实施战略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国际化经营、人才强企、和谐发展五大战略。

对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王勇的定义是:“主业突出,公司治理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在国际同行业中综合指标处于先进水平,形象良好,有较强的影响力。

”   2010年以来,央企效益好转的趋势仍在继续。

1—11月央企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4.9万亿元,同比增长34.7%;实现净利润8022.6亿元(其中扣除少数股东权益后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5320.7亿元),同比增长50.1%;上交税金1.2万亿元,同比增长21.2%;成本费用利润率7.4%,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利润总额预计将超过1万亿元,经济增加值也将达到3000亿元左右,实现同比成倍增长。

与此同时,央企股份制改革进一步加快,2010年有11家公司首次公开上市,中国一重、西电集团等一批央企实现整体上市。

目前,中国五矿、中核建设集团正在静候整体上市的启动时机,2011年将完成整体上市。

“中国式淡马锡”      “推进央企与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并购重组”是国资委制定央企十二五”总体思路最引人关注的焦点。

王勇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特别强调:“未来几年,央企将加大与私营资本、外资等各类资本的结合,共同推动央企股份制改革的进程。

”所谓与其他各类所有制企业并购重组,其潜台词是指加大引进其他各类资本进入央企

国资委成立以来,央企重组似乎都以一个“急先锋”的角色而存在着,从2003年的近200家,到2006年锐减至161家。

按照2006年提出的目标,国资委原计划在2010年底前将央企数量减少到100家以内,但在2010年12月22日被称为“中投二号”的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新公司)成立大会上,国资委有关负责人称,2010年底前完成20多家这类企业重组,远超过去每年重组企业的户数,按原定计划和时限完成重组的目标,难度是很大的。

目前,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已经缩减到121家。

国新公司的职能是,配合国资委推进央企重组

应当说,国新公司将在接下来的央企整合重组和减少央企数量中扮演重要角色,有媒体将国新公司称作为央企重组的“清道夫”,央企重组有望跳出过去条块分割的制约,有重点地推进国资的进入与退出,加快困难央企的整合速度。

对于国新公司的出现,王勇强调:“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要有一批与之相匹配的大企业大集团。

”   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也表示,有效的并购重组是中央企业做强做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同时国资委不会忘记国内大量的民营资本,也要给民营资本同样的机会。

央企整体上市,要有一个操作主体,国新公司的角色有点类似“第二国资委”,监管将借鉴淡马锡模式。

国新公司的出现引起了证券市场各界人士的关注,随着国新公司的运转,中国的央企重组将开启新的一幕。

“去国际上踢球”      2010年下半年,国资委已完成了央企境外资产的审查与摸底,其海外资产分布已经很清晰。

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共有108户央企投资涉及境外单位5901户,央企境外资产超过4万亿元,当年利润占央企利润总额的37.7%,企业境外项目利润占公司利润的50%。

同时在审计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多集中在产权归属方面,需要进一步理顺境外资产的产权关系。

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表示,海外大单对于希望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来说充满了诱惑,企业“走出去”,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一定要跟着走出去。

因此,当务之急是健全企业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管机制。

王勇表示,目前国际市场正处于缓慢复苏期,这也是央企“走出去”的最佳时期。

国资委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鼓励央企“踢世界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着力抓好央企“走出去”的水平,稳定海外市场,控制成本。

在转型中提高      在五大战略之一的“转型升级”战略中,王勇特别提到,要推进央企产业布局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在过去的30年当中,我国工业企业的增长速度在10%~11%之间。

2006年~2010年,美国制造业是1.7万亿,中国制造业跟美国制造业在规模上已经比较接近了。

日本的制造业增加值大概是1.5万亿美元,德国是7千万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一个最重要的制造业大国。

王勇坦承,目前一些央企运行质量不高、后劲不足的问题还很突出。

一是缺乏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企业集团。

二是国有资本分布面仍然过宽、过散。

三是中央企业普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主要分布在国际产业链中低端。

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市场配套体系不完善、政策标准体系尚未健全等问题亟待解决。

2010年10月25日,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在“十二五经济形势展望高峰论坛”上透露了未来五年内央企整合的标准。

李保民说,未来五年内,能够得到保存的30—50家央企需要至少满足四个方面的标准:一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具备世界知名的品牌;二要有完善的法人结构,产权结构要多元化,三要有非国有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四要有具备国际水平的核心竞争力,要具备一定的软实力。

李保民还谈到了“十二五”期间央企改革的三个问题,一是央企在收入分配不合理;二是对劳动者的激励和约束不足;三是垄断行业还面临着价格改革和监管的问题。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国资委将下大力气抓好八项工作:一是巩固和扩大生产经营平稳向好态势,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提升“走出去”水平。

二是深入推进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推进联合重组,强化资源整合,推进产业升级。

三是继续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

四是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加快推进企业科技资源整合。

五是强化企业管理,提高集团控制力,加强风险管控。

六是进一步加强国资监管,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制度。

七是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强化节能减排工作。

八是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

十二五的号角已吹响,央企的“重新洗牌”会让“全家福”名单逐年减少。

当一支强大的“国家队”“要去国际上踢球”时,它前进的路上除了掌声,还布满荆棘。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