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道路广场和场地竖向设计

居住区道路、广场和场地竖向设计

1.道路地形的配合。

(1)道路应尽量结合地形布置,使之有合适的坡度,利于行车、步行和排水,并和两侧的建筑,场地有方便的联系,不必追求平面形式,以减少土方工程量。

(2)主要道路应沿平缓的坡地或谷地布置。次要道路坡度可以稍大些。步行道坡度在5%~10%时,应有防滑措施或局部加设踏级,踏级数每处不宜少于三级,并应在材料或色彩上和坡道有所区别。大于10%的地形宜采用步行踏级。

(3)丘陵、山区应充分利用地形组织立交和垂直交通。道路断面设计可采用不对称和不同标高的断面形式。

2.道路竖向设计

(1)道路竖向设计应结合地形,符合纵断面、横断面设计的技术要求。包括纵坡、横坡、坡长限制,宽度、转弯半径、竖曲线半径、视距等,并考虑行车和行人的视野景观。

(2)居住区的主要道路均应先作纵、横断面设计。小区主要道路可视地形复杂程度决定,一般地形平缓的,可作简单的纵断面设计方案,确定控制点标高,然后进行道路设计等高线的绘制。小路通常根据排水要求对竖向作简便的设计考虑,横断面多用单坡。

(3)道路交叉口的竖向设计地形道路交叉的主次状况不同而有多种处理形式。主要原则是保证主要道路纵坡不变或少变,以利行车顺畅;同时,要避免交叉口积水,并尽量使地面雨水不汇流过交叉口前的人行横道线。

3.广场竖向设计。广场按其性质、使用要求、空间组织和地形特点,可设计成多种竖向形式。在一个平面上的广场,竖向设计形式有单坡、双坡和多坡几种。下沉广场和多台广场不同高程的地面用挡土墙台阶和斜坡等衔接过渡,使广场更生动有趣,适合人们活动、散步、游憩。

4.场地、绿地的竖向设计

(1)同一场地可以设计成不同的竖向形式,以满足使用要求和景观效果。

(2)绿地以自然起伏更生动宜人。

(3)宅旁用地竖向设计要注意排水组织,防止地面雨水排向建筑物、影响建筑的使用和基础的稳定。

居住区用地的台阶边坡挡土墙排水明沟山地、丘陵地区的竖向设计,在处理不同标高的场地道路、绿地之间的衔接时,常用台阶边坡挡土墙,排除地面水有时用明沟

1.台阶坡道

(1)台阶是步行联系室外不同高程地面的主要手段,它的布置和设计对于室外环境的美化、点缀起着重要的作用。曲线形、折线形和台阶坡道的结合布置,能形成活泼、生动、富有情趣的室外景观。(2)台阶的踏步不宜过高,不宜过窄,连续踏级数最好不超过皿级,皿级以上时应在中间设休息平台。宽度不大而踏级数超过40级的台阶,不宜设计一条直线,应在中间利用平台作错位或方向转折,以利于行走安全和消除行人心理上的紧张、单调感。

(3)台阶应在其一侧或两侧布置小坡道,以方便手推车和自行车的上下推行。

(4)坡道坡度不应超过8%。台阶坡道的材料与构造需考虑防滑的要求。

2.边坡

(1)边坡是一斜坡面,坡度可大可小,可以根据使用要求、用地条件和土质状况而定,一般土坡不大于1:1。

(2)边坡的坡面应尽量绿化,种植草皮、树木。

(3)坡度较大、土质疏松、易受雨水冲刷、坍落的边坡,应进行防护、加固。常用的加固方法有:干砌或浆砌石块护坡20~50厘米厚,垫层10~30厘米;混凝土护坡,护墙10~30厘米厚。

(4)石砌或混凝土护坡可根据加固要求,仅在边坡坡脚或在坡面上作网格状铺砌,土质部分仍予以绿化,以避免大面积硬质坡面缺乏亲切感。

(5)边坡与建筑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以保证排水和安全。

3.挡墙。

(1)用挡土墙边坡节省用地,但过度的挡土墙给人以压抑、闭塞、沉重感,而且使上、下两台地之间的联系不便。采用挡土墙边坡结合或将挡土墙分层处理,并铺以绿化,可以改善挡土墙的视觉效果。

(2)挡土墙设计在材料、形式和细部处理等方面应加以仔细推敲,不要把它看作单纯的工程构筑物。用钢筋混凝土建造框架网格式挡土墙,网格之间或露土绿化,或铺砌石块和混凝土预制块,在挡土墙上砌出某种凹凸的图案花样等,可使挡土墙由笨重的构筑物变成生动的建筑小品。

(3)挡土墙高度在5米以下常用重力式,按其墙身倾斜情况分仰斜墙、垂直墙和俯斜墙三种。从受力合理,施工合理方便考虑,以仰斜墙最佳,垂直墙次之,仰斜墙的倾斜度一般不小于1:0.25。

(4)为解决挡土墙后面土层的排水,需要在墙身上布置泄水孔,孔的尺寸为5厘米×10厘米或10厘米见方,孔距2~3厘米,墙体每隔20米左右应设沉降、伸缩缝一道,缝宽2~3厘米。

4.雨水口与明沟

(1)地面水用暗管排除时,场地道路上需设置雨水口。每个雨水口一般可以担负2500~5000平方米汇水面积的地面水。多雨地区采用小值,少雨地区采用大值。

(2)雨水口的间距视道路坡度及雨量的多寡而定。

(3)在地面设计坡度不少于5‰的地区,也可采用明沟或有盖地沟排水明沟断面有梯形、矩形两种。明沟边距离建筑物基础不应小于3米,离围群小于1.5米,距道路边坡脚不小于0.5米。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