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护理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预后的影响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足部护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预后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76例,按照抛硬币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8例,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38例,予以整体足部护理

对比护理预后两组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改善情况以及两组患者的腓神经传导速度。

结果 研究组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足部护理预后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7(b)—0187—02   作为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上也较为常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后,患者会出现四肢肢端麻木、疼痛、灼热等症状,且下肢症状相对较重。

临床研究表明,足部护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治疗上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该研究分析和探讨了足部护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治疗上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7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

排除由其他原因引发的神经病变患者、存在严重肾功能损害患者以及意识障碍者。

所有患者均是自愿参加该研究。

按照抛硬币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34~82岁,平均年龄(50.3±4.3)岁,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7年,平均病程(3.1±1.1)年;研究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36~81岁,平均年龄(50.5±4.1)岁,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7年,平均病程(3.2±1.1)年。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来院后,规范饮食,并予以红外治疗配合电针治疗,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同时进行为神经补充营养,改善微循环以及活血化瘀治疗,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具体包括临床症状观察、健康教育等。

研究组:予以整体足部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1)保持足部皮肤的清洁干燥,对患者双足皮肤情况(温度、颜色、湿度)进行密切观察,以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皮肤损伤、感染情况,并予以及时的处理。

同时,对患者足部肤色、神经知觉情况、温度变化情况、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进行实时评估,以能够充分掌握患者的具体病情发展情况。

(2)足部按摩:由足尖开始,采用鱼际进行按摩,至小腿结束,10 min/次,早晚各进行1次,以有效促进患者足部的血液循环。

(3)嘱患者每天泡脚,水温控制在37~39℃之间,10 min/次,之后以干毛巾将脚擦干,尤其是趾缝间,若皮肤干燥,可在泡脚后涂抹润肤膏,以预防皮肤出现开裂现象。

(4)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注意患者血液水平的控制,定期测定血脂,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工作,以使患者症状得到有效缓解,痛苦减轻。

1.3 疗效判断标准和观察指标   显著改善:乏力、疼痛、肢端麻木等症状明显减轻,睡眠质量明显提升;一般改善临床症状均有所减轻,睡眠质量相对提升;无改善护理预后临床症状和睡眠质量均未得到改善或存在病情恶化现象。

改善率=(显著改善+一般改善)/总例数×100%。

观察记录护理预后两组患者的腓神经传导速度,并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方法   将所有数据结果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采取χ2检验;以P参考文献]   [1] 晏玫,梁泽容.红外线照射联合足部护理干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激光杂志,2014,40(8):101—102.   [2] 叶肖红.足部护理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预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3):81—82.   [3] 彭洁强,王明军,贺丽,等.综合足部护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4):1—2.   [4] 黄庆娟,劳丹华,李莹,等.综合足部护理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8):41—42,44.   [5] 袁静.综合足部护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2):28—30.   (收稿日期:2016—04—17)。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