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推拿手法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颈椎病现已成为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人员的职业病,患病率甚至高达20.4%,而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颈椎病发病的60%。

长期以来,由于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痛的机理认识不清,给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带来了诸多的困难,疗效未尽人意,甚至有的患者在治疗中受到意外的医源性损伤,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经济损失。

因此,根据现代研究进展,寻找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方便的治疗途径,尽量减少医源性损伤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具有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毕业论文网      1、临床资料      1、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患者来源于2003年6月至2005年10月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骨伤科的门诊病人,共68例。

按随机方法分为两组。

其中男性30例,女性38例;年龄22—70周岁。

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6年,平均3.2年;x线检查59例,CT检查2例。

该两组患者颈椎均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无其它疾病。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采纳1992年10月在青岛举行的“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拟定的诊断标准为依据。

2、治疗方案      对照组予以单纯牵引治疗,治疗组予以颈椎牵引正骨推拿疗法,然后对两组结果进行疗效评价。

2、1单纯牵引牵引疗法:患者采取坐位全身放松,将牵引带下方置于患者下颌部,后方置于枕部,头部略前倾(15°—25°)左右,根据调整牵引角度患者感受,以最大限度缓解症状的位置为最佳角度。

牵引重量依患者年龄、体质、病情、耐受程度而定。

牵引重量初次为3—5kg,以后可逐步加重,最大牵引重量不超过患者体重的1/6kg。

每日1次。

每次牵引20分钟,10次1个疗程。

2、2牵引手法治疗组   2、2、1牵引疗法同牵引疗法组   2、2、2推拿正骨疗法:(每两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2、2、2、1理筋手法术者立于患者侧后方。

用拇指、食指指腹按揉两侧风池、风府、扶突、天鼎、缺盆、肩井、天宗、曲池、手三里、合谷各30秒—1分钟。

以酸胀为度。

再对颈肩背部肌肉施以滚、拿法及弹拨。

使颈肩背部肌肉最大程度的放松。

此外,对痛点、痛区及颈丛、臂丛处施以重度按摩手法,以刺激颈丛和臂丛,提高痛阈,解除肌痉挛,缓解神经根压迫症状。

2、2、2、2正骨手法正骨复位手法分定位旋转复位法和颈椎斜板复位法。

定位旋转复位法用于下段颈椎病变,颈椎斜板复位法用于上段颈椎病变。

定位旋转复位法: 患者正坐,术者双手触诊检查偏歪棘突,然后向棘突偏歪侧主动旋转至最大限度。

术者一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的后外侧.另一手肘关节屈曲,以肘窝将其下颌部托住并用前臂和上臂将头部环抱并夹紧。

将抱头的手向上牵拉并向棘突偏歪旋转头颈部,与此同时推顶棘突的拇指突然发力,多可听到“咔哒”声,并觉拇指下的棘突轻度位移。

颈椎斜板复位法:患者正坐,头略向前屈15~左右,术者一手抵住患者头后侧,另一手抵住下颌部。

沿颈椎纵轴方向做几次轻轻的颈部摇晃,待其放松后,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的旋转至“扳机点”时,迅速向患侧加大旋转幅度,手法要稳而快速。

旋转幅度一般要在5°—10°,在患者能忍受的限度内。

此时患者多有一种解除绞锁的轻松感。

2、2、2、3调理手法:对患侧上肢施以拿法。

自上而下5遍左右。

再牵抖患肢3—5次,动作先轻后重,频率先慢后快。

最后对颈肩背部及患肢施以轻度散法和拍法,使其恢复到最放松,最舒适的状态。

对颈肩部及患肢施以拿、抖法,有利于对上肢的疼痛、麻木感的恢复。

3、疗效判断标准      临床治愈(优):原有症状和体征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良):原有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较轻劳动和工作;有效(中):原有症状和体征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差):症状无变化或无改善。

4、研究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优良率经检验,P。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