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六点启示

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在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实现了“六个率先”,即率先成立了县级专职保护工作机构,率先出台了县级地方性法规,率先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率先与高校联合开发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专业管理软件,率先修建了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专题博物馆,率先把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列入义务教育美育教学内容。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对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环县的做法,值得借鉴;环县的经验,值得推广;环县的精神,值得学习。”。

启示一:做好保护试点工作,必须要有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地方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道情皮影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千百年来传承不息,其价值和生命力足以说明它是我们最宝贵、最难得的文化遗产环县道情皮影的抢救、保护作为宣传推介环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工作来抓,作为文化事业的重中之重,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试点领导小组,建立了例会制度和工作制度。县财政先后投入专项资金100万元,购置了各种设备,为试点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特别是国家、省、市对环县试点工作高度重视,拨付保护传承经费95万元。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曾两次来环检查指导工作;甘肃省委、省政府、省文化厅,庆阳市委、市政府、市文化局等有关领导,多次深入环县开展督查调研,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确保了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启示二:做好保护试点工作,必须要有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保护传承道情皮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任务繁杂、涉及面广、工作细致、科技含量高的系统工程。作为国家首批试点县,没有现成的措施、办法、模式来借鉴。对此,我们组织人力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利用环县道情皮影保护的已有成果,请教专家、学者和艺人指导论证,制定出了一套具有较强专业性和操作性的《试点实施方案》,对田野普查、内业整理、实物征集、出台政策规定、建立保护传承体系和产业开发等各项工作做了详细规划设计,明确了工作思路、目标任务、操作步骤和时限要求;同时,制定编印了《普查工作手册》,确保了试点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启示三:做好保护试点工作,必须要有专家学者的参与指导。在起草试点工作方案、制定项目任务书、开展普查、落实保护措施等工作过程中,我们多次向各大院校的专家教授请教,寻求专业指导,特别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乔建中,西北民族大学郝苏民,兰州大学柯扬、赵建新等专家教授,提出了许多科学、可行的意见建议。2005年7月,环县又协助西北民族大学举办了“实施西北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50多位专家学者云集环县,共同为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会诊把脉”。2006年10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后,1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来环指导保护传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同时,聘请省、市及相关部门的领导组成保护试点指导委员会,对道情皮影保护试点各项工作进行宏观指导;聘请中央、省、市的部分专家、学者和优秀道情皮影老艺人组成专家组,协调指导试点实践中的专业工作。成立了中国环县道情皮影研究会,聘请国内13名知名专家担任名誉会长和副会长,与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大、河北师大、陇东学院等5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设立了教研基地,形成了皮影民俗、道情音乐、皮影艺术和口传文学四个研究协作群体。

启示四:做好保护试点工作,必须要有精良能干的工作队伍。道情皮影保护传承,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为此,我们在成立保护试点机构、抽组工作人员方面体现了较大的灵活性,打破了行业限制,坚持特事特办,事先没有履行严格的调动手续,采用抽调和借调的办法,从全县范围内选拔工作责任心强、专业知识丰富、特长或爱好道情皮影的人员组成工作队伍。成立了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为科级事业单位,下设道情音乐、皮影艺术、道情剧目和档案资料四个工作室,专门承担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和研究工作。同时,坚持举办各种层次的专业培训班,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传帮带作用,制订了《环县道情皮影传承人管理与考核办法》,确定每名传承人每年至少培养徒弟3人以上,将传承任务与奖励补助挂钩,使这项民间艺术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为保护试点工作培养了一批“土专家”和业务骨干,确保了各项任务的较好落实。

启示五:做好保护试点工作,必须要有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我们把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作为试点工作的首要环节来抓,在专家、学者和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了各类工作组,建立了道情皮影博物馆和研究机构,出台了《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暂行规定》及《实施细则》等保护政策,构建了保护传承体系。制定了各项工作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并将工作任务细化分解,责任落实到人,进度分解到月,实行县级领导牵头,部门负责人抓落实,随时跟踪督查问效,按月检查评估问果,阶段小结评比亮牌,年终考核兑现奖罚,确保了试点工作的扎实推进。

启示六:做好保护试点工作,必须借助媒体的大力宣传。为扩大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的影响,我们积极派员参加全国、全省的相关会议、培训班及研讨会,并先后5次在国家、省、市有关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交流。同时,还建立开通了中国环县道情皮影网站,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使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被更多人士所了解,取得了“汇报保护工作、推介环县皮影、展示环县形象”的效应,提升了环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保护传承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作者系甘肃省环县人民政府县长)。

延伸阅读。

什么是道情皮影

甘肃环县道情皮影产生于宋代,清末形成体系。它选用上等优质牛皮精心刻制,着色光洁透亮,刀法娴熟,线条流畅,深受广大皮影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喜爱。环县道情皮影戏是从窑洞中走出来的,是“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优美独特的道情音乐唱腔和精湛的皮影制作及表演上。

它是陇剧的渊源,电影的鼻祖。20世纪50年代,环县道情皮影戏三次进京演出,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情接见和好评。1987年出访意大利演出,90年代初环县皮影戏班发展到60多个、艺人400多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县道情皮影的生存、发展出现危机。对此,环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保护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的决定,于2002年举办了首届皮影艺术节,并成立了环县物质文化遗产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五年规划。同年,环县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皮影之乡”。

2003年10月,被文化部列为首批10个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之一。2006年5月申报进入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名录。同年10月,文化部在环县召开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2007年先后三次组团赴法国、德国、奥地利、荷兰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引起了较大轰动,受到了外国友人的高度赞誉。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