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配合辨证施护对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

100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5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风湿治疗和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外治辨证施护法,2周后评价关节功能和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临床控制33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4例,有效率占92.00%;对照组临床控制28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9例,有效率占82.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中医外治辨证施护法能够提高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临床疗效。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中医外治辨证施护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的特点。

在我国RA的发病率为0.32%~0.36%[1],在疾病的活动期,由于关节肿胀疼痛严重,活动受限,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下降。

Riemsma RP等[2]报道有24%的患者并未得到正确的护理。

本院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将中医特色外治辨证施护运用到活动期RA患者中,经临床对照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住院RA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以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治疗组女34例,男16例;年龄25~70岁,平均(54.3413.59)岁;其中寒湿阻络证26例,湿热阻络证16例,寒热错杂证8例。

对照组女37例,男13例;年龄23~73岁,平均(53.2714.71)岁;其中寒湿阻络证25例,湿热阻络证18例,寒热错杂证7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证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颁布的RA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及分型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或中医证候分型标准;②DAS28评分 3.2分,即RA炎症处于中等活动度以上;③结合贵州地理、气候特点,辨证为寒湿阻络证、湿热阻络证或寒热错杂证。

1.4 排除标准 ①严重心肺功能异常及肝肾功能受损的患者;②对所用药物过敏或难以耐受者;③入院后慢作用抗风湿药、非甾体类抗炎药需要加量或新增药物联合用药的患者;④RA晚期,多关节严重畸形、功能丧失的患者

2 方 法   2.1 常规抗风湿治疗 两组均给予常规抗风湿治疗和常规护理。

治疗药物:①甲氨蝶呤每次10 mg,   每周1次,口服;②羟氯喹每次0.2 g,每日2次,口服;③美洛昔康每次7.5 mg,每日2次,口服。

两组均观察14 d。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中医外治辨证施护

2.2 中医外治 ①中药热敷:根据患者证型选用本院经验方寒痹方(由附片、桂枝、雷公藤、鸡血藤、细辛、麻黄等药物组成)、热痹方(由黄柏、薄荷、土茯苓、牡丹皮、络石藤等药物组成)、通络方(由雷公藤、益母草、川续断、桑寄生等药物组成)制成中药药包,蒸热至38~43 ℃后置于疼痛部位热敷,每次30 min,每日1次。

热敷时注意保暖,避免烫伤或受凉。

②涂药按摩:将浸湿药酒(苗药五藤酒,院内自制,由大血藤、鸡血藤、青风藤、雷公藤、黑骨藤、薄荷脑等药物组成)的纱布敷于疼痛关节上,用双手掌大小鱼际肌隔纱布作按摩治疗,直至局部皮温升高,药酒充分吸收,一般控制在10 min左右。

注意按摩力度适中,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

药膏贴敷:苗药五藤散中药膏(院内自制,药物组成同苗药五藤酒)贴敷,方法是将药膏均匀涂抹在医用棉垫上,再贴于疼痛部位,外用弹力网套固定,每日1贴。

2.3 辨证施护 ①寒湿阻络证:全身关节疼痛剧烈,遇寒则痛剧,关节屈伸不利,晨僵,昼轻夜重,得热痛减,或痛处肿胀、得温稍减,口淡不渴。

治宜温阳祛寒,除湿通痹止痛。

中药热敷法选用寒痹方,再予温经通络药酒涂擦,最后予苗药五藤散药膏贴敷。

并指导患者进食温热性食物,如公鸡肉、牛肉、羊肉、狗肉、葱、姜、蒜、八角、桂皮等。

可适当饮用药酒,忌食生冷,注意身体及关节保暖,避免寒凉刺激。

②湿热阻络证:关节红肿热痛,遇热加重,得凉则减,活动不利,关节灼热、肿胀、疼痛、晨僵,活动不利,口渴、小便黄、大便干。

治宜清热利湿,祛风通络。

中药热敷选用热痹方,再予清热活血药酒涂擦,最后予苗药五藤散药膏贴敷。

并指导患者汤剂宜偏温/凉服用,宜食清淡之品(薏苡仁、冬瓜、笋、芹菜、水果等),忌食辛辣、肥甘、醇酒等助热助湿食物,适当饮水。

切勿急于功能锻炼,应卧床休息;不宜睡软床垫,枕头不宜过高;注意保暖,避免潮湿寒冷闭郁气血加重关节症状;适当活动健康关节,防止肌肉萎缩。

③寒热错杂证:肢体关节局部肿热痛,全身畏寒,或关节冷痛,周身发热,形寒肢冷,或局部怕冷畏寒,得暖则舒,关节屈伸不利,筋脉拘急,甚则僵硬强直变形;口干不欲饮,或喜热饮。

治宜寒热平调,通经活络。

中医热敷选用通络方,再予清热活血药酒和温经通络药酒等比例混合加温涂擦,最后予苗药五藤散药膏贴敷。

注意避风寒,防潮湿,出汗切忌当风,被褥常洗常晒,保持清洁干燥。

均衡营养,内热外寒者饮食宜偏凉,外治以中药热敷散寒为   主;内寒外热者饮食宜偏温热。

3种证型的患者均应避免突然的移动和负重,肢体勿突然用力和过度用力,防止骨折发生。

2.4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关节疼痛指数、关节压痛指数、肿胀指数、关节功能及晨僵时间。

关节疼痛指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2.5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3],临床控制: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75%,ESR及CRP正常或明显改善或接近正常。

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50%~74%,ESR及CRP有所改善。

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30%~49%,ESR及CRP有所改善或无改善。

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 30%,ESR及CRP无改善。

2.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经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后,采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

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临床控制33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   4例,有效率92.00 %;对照组临床控制28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9例,有效率82.00%。

两组比较,差异。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