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创钢琴音乐的盛宴】 十大最好听的钢琴曲

“中国原创钢琴音乐盛宴”,这个标题借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杨立青为2007“帕拉天奴”杯第一届中国音乐创作(钢琴作品比赛题辞,应该十分贴切。

该赛事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及上海超拨乐器有限公司协办,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与作曲系承办。

面向海内外华人征选2000年以来(未获全国性奖项)的原创新作;要求“突出中国音乐文化特色,具有时代感和民族风格,兼容艺术性、技巧性、可听性”,以钢琴独奏、双钢琴钢琴四手联弹为主要演奏形式,限时10分钟。

这次比赛总共收到海内外应征作品381部,从数量上大大超出预期。

经过一个多月8轮审评筛选(谱面、录音),有32部作品(儿童作品5部、成人作品27部)入围参加6月4日的决赛,21部作品最终获奖。

记者亲眼目睹评委会主席杜鸣心、周广仁和高为杰、饶余燕、储望华、杨立青、陈怡、叶小纲、郭文景、唐建平、敖昌群、姚盛昌、范哲明、曹光平、彭志敏等15位评委认真负责的工作。

全国9所音乐学院作曲系师生的现场参与,更增强了比赛的透明度与公正性。

大赛秘书长陈丹布介绍,参赛作者包括德、美、加、厄瓜多尔等国的作曲家,作曲者的年龄差距十分悬殊,最长者已有85岁高龄,最小者年仅7岁。

“参赛作品一律隐匿姓名,力求最大程度保持公正。

为避免遗漏佳作,评委分为两组初评,并交换淘汰作品二次评审,有争议的作品重新投票”。

这次比赛确实发现一些佳作,在艺术构思、写作技法、人文精神、美学追求、个性语言上比较突出。

成人组前3名获奖作品,竟不约而同选择京剧音乐为素材。

中央民族大学教师张朝所做《皮黄》,“眉清目秀、表情生动”,语言技法更圆熟。

但是,既为“皮黄”,西皮成分单一,如添加二黄、反二黄元素,造成刚柔相济的效果,音乐的性格与色彩对比变化则会更加丰富合理。

出自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留学生王笑寒之手《遗失的日子》,“秧歌”、“民谣”、“西皮流水间奏”的过渡连接,巧用心思手法新颖,优势在于一二度创作天然集成,音乐呈现清晰准确流畅完整。

中央音乐学院本三学生王阿毛的《生旦净末丑》,在戏曲“母本”运用上,基本采取化整为零,拆解变形,走得更为勇敢自信,锐气极端。

10部优秀奖作品不乏特色,《孤山探趣》营造的清幽意境,《恋镜・花溪》调制的斑斓色彩……《风月》其美妙音乐在“兼容艺术性、技巧性、可听性”上,可谓独树一帜。

儿童作品获奖3部,《恰央创意曲》是首复调小品,形象简明手法干净;《拾朝花》从活泼的小快板到舒缓安静的中段,最后以热烈的急板结束;《往事2007》名副其实,开始的“沉思”、穿插的抒情段落宽广线条,后面清新的诗意,它都更像一位成人童心复苏,表达着“过去时”而非当下情怀。

现场聆听全部32首作品演奏,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太多作品语言技法雷同,尤其开头结尾几乎如出一辙,如开始在同一音区重复同一音型,结束在一阵疾风暴雨般的狂暴宣泄后戛然而止。

《如梦令》紧随《闪烁Ⅱ》,第一串音符出来,听众还以为又开始“闪烁”一遍。

难道写这些作品的人都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吗?   周广仁教授对评奖结果十分满意。

她认为,现在年轻的创作者自身演奏水平提高,写作水平也随之提高。

旅美作曲家陈怡则肯定,这次32首新作全部以高水平演奏是一大亮点,十分了不起。

高为杰教授评价,这次获奖作品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钢琴作品相比,创作的思维理念、技术技法已经有了标新立异的巨大变化,这次比赛是一次作曲家演奏家共赢的良好开端。

2007“帕拉天奴”杯中国音乐创作(钢琴作品)大赛 获 奖 名 单   成人作品:   一等奖: 《皮黄》 张朝   二等奖: 《遗失的日记》 王笑寒   《生旦净末丑》 王阿毛   三等奖:《中国画艺》 王斐南、《盛开的沙罗双 树》 于川、 《谐谑曲》 董欣宁、 《动 感北京2008》赵梓翔、《即兴曲五 首—望舒诗选》 龚晓婷   优秀奖: 《孤山探趣》 张伊卉、《未找到的钥    匙》 赵曦、《恋镜 ・花溪》贺圆圆、    《雪盈盈》 何�、《凌破》 陈思昂、    《space—for prepared piano》 谢文辉、    《闪烁II》 邓乐妍、《哭嫁》 刘天石、    《风月》 游耀东、 《鸿》 钱琦   儿童作品:一等奖 :《恰央创意曲》 于川   二等奖: 《拾朝花》 丁冕   三等奖 :《往事2007》 方岽清   钢琴演奏奖:一等奖:王笑寒    二等奖:黄亚蒙 、于泽楠    三等奖:于那、 杨晓帆、莫野   儿童钢琴演奏奖: 陈浩果、谢子薇   2007“帕拉天奴杯”    大赛组织委员会。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