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成本会计课程改革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成本会计课程改革分析。

成本会计学》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课程是自《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之后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对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耗费进行核算,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的最优配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树立成本效益观念,而且可以为《管理会计》、《审计学》和《财务管理》等后续课程教学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传统成本会计教学局限于讲授+板书+PPT的模式,重点是讲授,而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极为枯燥,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无法快速将表格中各种数字之间的关系理解清楚,最终影响教学效果。除此之外,传统的考核比例也导致学生频繁出现期末突击学习的状况,因此,本次主要针对教学过程考核方式进行变革。  1 课程改革设计思路  《成本会计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教学内容系统性非常强,虽然教材将各种分配方法和核算方法分别在各个章节中介绍,但是每一种成本核算方法都是一个核算体系,整个核算过程从要素费用归集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归集分配、制造费用归集分配等,直到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环环相扣,知识结构非常系统,同时与工作过程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设定具体工作任务及子任务,要求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各成本核算方法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并从考核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设计一套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案。此次课程改革围绕工作过程展开,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在设计的综合教学情境中逐步完成工作过程,熟练掌握相关知识,获取相关技能。  2 课程设计方案  本次课程改革主要从课程教学角度出发,将原有的理论课程结构进行重新编排,重在让学生学习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的同时体会成本核算的整个工作过程,强调成本核算的全过程,使得学生在掌握岗位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形成一定的成本管理观念,使得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既能够胜任岗位职能又能够有管理意识。此次课程改革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设置的重构,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二是考核形式的变革。  2.1 教學过程设计  通过对成本会计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并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最后围绕该课程的整体工作任务设计了4个教学情境,分别是成本会计认识、品种法应用、分批法应用和分步法应用。通过教学情境的重新设计,将传统课程中的教学内容重新梳理。以品种法应用为例,具体的工作任务实施流程安排如下:任务一:获取企业信息,制定工作方案。具体包含三个子任务:分析企业生产工艺、生产组织和管理要求;拟定各项基础工作方案,设置账户;解读原始凭证,确定成本开支范围,制定核算方案。任务二:生产费用归集分配。具体包含六个子任务:材料费用归集分配、职工薪酬费用计算分配、水电、折旧等费用的计算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归集分配、制造费用归集分配、损失性费用归集分配。任务三:计算产品成本。主要完成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分配。任务四:报送成本信息。即完成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  2.2 教学考核与评价  教学考核将原来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7:3的比例进行调整,突出过程考核成绩,最大程度督促学生将参与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在平时授课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变革后成本会计课程考核总成绩由过程考核(60%)及终结性考核(40%)两部分构成。过程考核以每个项目教学过程为依托进行考评,考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5%)、课堂表现(10%)、课堂实践(15%)及项目实践(30%)四个部分。其中学习态度主要考核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涵盖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主动发言、成果展示情况;课堂实践考核课堂案例实践的完成情况;项目实践主要针对项目实训报告完成质量进行考核,涵盖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独立性、清晰性。终结性考核则以传统期末笔试形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结束语  本次课程改革主要以工作过程本文由收集整理为导向,使学生在设置的工作情景中亲身体验成本核算和管理的每个过程,使得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完整的认识并熟悉成本会计工作内容,使得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实践能力,积累岗位经验。  作为课程改革,需要努力的方面还有很多,可进一步推进会计电算化与成本会计课程的结合。目前很多企业都已经引进ERP软件进行企业财务管理,而学校的ERP课程则忽略了成本会计模块的重要性。成本会计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计算多、图表多,利用电算化软件,可以将人们从繁琐的计算过程中解放出来。除此之外,企业越来越多的运用财务管理软件来管理公司,因此,将成本会计课程与电算化结合起来也显得非常必要,将电算化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能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岗位能力,使得课堂工作实际接轨。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