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骨与耳后筋膜在Nagata法耳廓再造颅耳角成形术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骨与耳后筋膜在先天性小耳畸形Nagata法耳廓再造颅耳角成形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

方法: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笔者科室对42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进行全耳廓再造

按照Nagata法完成一期耳廓再造手术,即切取对侧的6、7、8肋软骨进行耳支架成形并移植。

一期术后6个月行二期颅耳角成形术,在再造耳廓耳轮外5mm切开达耳后筋膜浅层,向耳甲腔方向分离并掀起耳支架;以弧形人工支架支撑于再造耳廓支架后方,使再造耳的颅耳角角度与健侧耳相同,双侧小耳畸形者颅耳角达30°~45°;分离耳后筋膜包裹再造支架人工支架切取薄中厚头皮皮片移植于耳后筋膜表面,堆包加压固定。

结果:二期术后,4例患者皮片表面起水疱,抽取疱液,经换药处理后愈合良好;1例患者耳后筋膜瓣近耳轮部分坏死,耳支架外露,应用颞浅筋膜瓣覆盖及皮片移植修复。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39例患者术后颅耳角形态满意;3例患者术后颅耳角皮片及瘢痕挛缩较明显,影响颅耳角角度及形态。

结论:应用人工骨与耳后筋膜进行颅耳角成形术可呈?F满意的颅耳角结构,且可以避免切取过多的肋软骨对胸廓造成损伤。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廓再造术;颅耳角成形术人工骨;耳后筋膜瓣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7)08—0031—04   先天性小耳畸形在我国发病率为1/1931,在颅颌面畸形中的发病率仅次于唇腭裂,患者的绝对数比较多,文献报道的耳廓再造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其中Nagata法耳廓再造术由于操作程序相对容易标准化,手术效果可控性和可重复性较高,为越来越多的医生所接受,并进行了不同的改进。

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笔者科室对42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进行Nagata法全耳廓再造

在二期颅耳角成形术中,为了维持术后颅耳角的稳定性和减少胸廓损伤,应用人工骨(医用树脂和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替代肋软骨作为耳后支撑材料,分离耳后筋膜包裹再造支架人工支架切取薄中厚头皮皮片移植于耳后筋膜表面,获得较好的术后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42例,男30例,女12例;年龄6~28岁,平均12岁;单侧40例,双侧2例;右耳29例,左耳15例;耳垂型29例,耳甲腔型11例,小耳甲腔型4例。

所有患者均为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乳突区皮肤正常,无外伤或其他手术遗留瘢痕。

1.2手术方法   1.2.1一期手术:参照Nagata法耳廓再造术,根据小耳畸形的不同类型设计相应切口,制备乳突区及残耳皮瓣,并去除多余的残耳软骨,取自体对侧6、7、8肋软骨雕刻三维立体耳廓支架,埋植于患侧制备好的皮瓣下,耳甲腔和耳舟分别留置负压引流管一根,缝合切口后负压吸引塑形。

1.2.2二期手术:一期术后6个月行二期颅耳角成形术

1.2.2.1切取薄中厚头皮皮片:用电动取皮刀切取皮片皮片厚度设置为0.3mm,切取部位为再造耳上方较为平坦的颞顶枕部头皮,根据再造耳情况评估头皮切取面积8~9cm×3.5~4.5cm。

1:10万肾上腺素盐水真皮下注射,供皮区内的凹陷部分给予帽状筋膜下足量注射肾上腺素盐水,使供皮区整体平坦以利于取皮操作。

皮片切取后供区暂时给予肾上腺素盐水湿纱布压迫止血,手术结束时给予堆包包扎压迫止血。

1.2.2.2掀起再造耳:沿再造耳的耳轮外缘外侧0.5cm设计切口,上起耳轮脚41/3处,下至耳垂后方。

沿设计线切开皮肤及皮下达耳后筋膜浅层,在耳后筋膜浅层向前方耳甲腔方向分离再造耳廓支架

分离达耳甲腔外侧对应位置,使掀起的耳廓支架能达到与健侧耳相同的颅耳角角度,双侧小耳畸形者颅耳角达30°~45°。

1.2.2.3制作耳后筋膜瓣:沿切口向后方,在枕颞部头皮下耳后筋膜浅层分离,注意保留头皮下脂肪层以确保不损伤毛囊而引起脱发。

耳后筋膜分离范围:上方略超过耳廓上极,下方达耳垂水平,宽度自耳轮外缘算起约2.0~3.5cm,以翻转后的筋膜瓣能够无张力的紧贴覆盖耳后支撑支架再造耳廓支架为标准,筋膜瓣上下极较中部略窄。

分离至覆盖需要的宽度,沿筋膜外缘切开至筋膜下层,向前方剥离筋膜瓣达耳后支撑支架的下方外缘。

1.2.2.4颅耳角成形:以人工支架作为颅耳角的支撑材料,根据颅耳角的大小选择不同规格的人工支架,本组选用的支架长2.6cm,宽0.4cm,高1.1~1.3cm(图1)。

人工支架支撑于再造耳廓软骨支架的深面,调整人工支架位置以使再造耳的位置、角度、轴向尽可能接近健侧。

人工支架固定孔相应位置的耳甲后壁做两个长约3mm的皮肤切口达耳廓支架软骨表面,以直径0.2mm带双针的钢丝(Medicon公司)经切口穿过软骨支架后,再穿过人工支架的固定孔,将支撑支架耳廓软骨支架及耳甲区软组织贴紧,拧紧细钢丝固定支架

将已经制备好的耳后筋膜瓣翻转,紧贴覆盖在耳后支撑支架再造耳廓支架上,用5—0薇乔线与再造耳耳轮边缘的皮下组织间断缝合。

将分离的头皮瓣适当向前推进,必要时可以在中部切除一块三角形的多余头皮,以4—0薇乔线缝合固定于耳后筋膜深层,从而减少植皮区域。

将薄中厚头皮皮片覆盖于耳后筋膜及乳突区创面,5—0快薇乔间断缝合固定。

植皮区凡士林油纱布覆盖,湿纱卷适当加压堆包包扎固定,术后8d拆除术区敷料及缝线。

2结果   本组42例患者,一期术后均恢复良好,无感染、无皮瓣坏死及支架外露,再造耳廓轮廓清晰,形态自然,无明显瘢痕增生。

二期术后,4例患者皮片表面起水疱,抽取疱液,经换药处理后愈合良好;1例患者耳后筋膜瓣近耳轮部分坏死,耳支架外露,采用颞浅筋膜瓣覆盖及皮片移植修复;其余37例患者耳后筋膜瓣及植皮均成活良好。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39例患者术后颅耳角形态满意;3例患者术后颅耳角皮片及瘢痕挛缩较明显,影响了颅耳角角度及形态。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