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巢螟的发生及防治

论文关键词香樟;樟巢螟;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论文摘要阐述了樟巢螟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提出了采取以林业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为长江以北地区樟巢螟的防治提供参考。

香樟以前大多在长江以南种植,近10年被引进长江以北,并逐步成为道路绿化的主力军。

随着扬州市邗江区樟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主要虫害樟巢螟也随之大面积发生

通过几年的防治观察,现将樟巢螟的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13mm,翅展22~30mm,头部淡黄褐色,触角黑褐色,雄蛾微毛状基节后方混合淡白的黑褐色鳞片,下唇须外侧黑褐色,内侧白色,向上举弯曲超过头顶,末端尖锐。

雄蛾胸腹部背面淡褐色,雌蛾黑褐色,腹面淡褐色。

前翅基部暗黑褐色,内横线黑褐色,前翅前缘中部有一黑点,外横线曲折波浪形,沿中脉向外突出,尖形向后收缩,翅前缘2/3处有一乳头状肿瘤,外缘黑褐色,缘毛褐色,基部有一排黑点。

后翅除外缘形成褐色带外,其余灰黄色。

卵扁平圆形,直径0.6~0.8mm,中央有不规则的红斑,卵壳有点状纹。

卵粒不规则堆叠一起成卵块。

初孵幼虫灰黑色,2龄后渐变棕色。

老熟幼虫体长22~30mm,褐色,头部及前胸背板红褐色,体背有1条褐色宽带,其两侧各有2条黄褐色线,每节背面有细毛6根。

茧长12~14mm,黄褐色,椭圆形。

蛹体长9~12mm,红褐色或深棕色,腹节有刻点,腹末有钩刺6根。

2发生规律      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的浅土层中结茧越冬,翌年春季化蛹,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成虫羽化,交配,产卵。

卵期5~6d,6月上旬第1代幼虫孵化出危害,7月下旬幼虫老熟化蛹,蛹期10~15d,7~8月成虫陆续羽化产卵,第2代幼虫8月中旬前后孵出危害,该虫有世代重叠现象,6~11月虫巢中均有不同龄期幼虫为害,10月老熟幼虫陆续下树入土结茧越冬

5龄期巢内有长条状茧袋,每袋1条幼虫,昼躲夜出,行动敏捷,受害严重的树木满是虫巢。

成虫多在夜间羽化,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卵产于两叶靠拢处较荫蔽的叶面,每块卵5~146粒。

初孵幼虫集群吐丝连新枝和新叶,使虫苞扩大,形成巢,内有纯丝织成的巢室,充满虫粪、丝和枯树叶。

幼虫行动敏捷,稍受惊动即缩入巢内。

低龄幼虫有集群性,并随虫龄增大而分巢,每巢有幼虫1~10条。

老熟幼虫吐丝下垂到地面,或坠地入土2~4cm处结茧化蛹,少数在巢中作圆形丝织蛹室化蛹。

3危害特点      樟巢螟以幼虫取食樟树叶片。

1~2龄幼虫取食叶片,3~5龄幼虫吐丝缀合小枝与叶片,形成鸟巢样的虫巢。

有的整株叶片几乎吃光,甚至造成刚刚移栽的树木死亡,严重影响樟树生长与绿化效果。

4防治方法      4.1林业防治   林业防治是基础。

樟巢螟在连片单生香樟林地段的为害重于混生林地段,在选择行道绿化树种时,应以香樟树与非樟科其他树种适当搭配。

同时,由于樟巢老熟幼虫在每年10月以后入土结茧越冬,虫茧比较集中在树冠下或松土1~3cm的浅土层中,一直到翌年4月中下旬化蛹,因此通过冬季翻耕土壤,能有效地消灭越冬虫茧,压低发生基数。

4.2物理方法   人工摘除虫巢的关键是掌握摘巢时间和摘巢方法

通常第1代幼虫在6月上旬出现,而人工摘虫巢的最佳时间为7月上中旬;第2代幼虫在8月上中旬出现,人工摘虫巢的时间为9月中旬。

每年受气候、樟巢发生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摘巢的最佳时间前后有变化。

因此,掌握摘巢时间可以有效地控制樟巢螟的发生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摘巢方法及虫巢处置的问题。

摘下虫巢后要立即将巢中幼虫踩死,然后将虫巢放入袋中,并集中烧毁。

另外,在樟、桑混栽地段、鱼虾池附近以及樟巢发生严重的地段,应提倡人工防除,将虫包剪下集中销毁,不仅能有效地减轻当代为害、降低下代虫口基数,而且避免药剂防治造成的污染和鱼、虾、蚕中毒事故。

成虫期也可以用灯光诱杀。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