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诗词_从毛泽东诗词这部“史诗”中

日前,长江日报启动“寻访毛泽东诗词中的中国精神”大型采访,奔赴全国多地,发掘毛泽东诗词精神特质。毛泽东诗词中国历史现实紧密结合,洋溢着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诗词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怎样理解毛泽东诗词中的精神力量?对今天有着怎样的启示?长江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董学文

毛泽东诗词不是一般的革命诗词,是亲身领导了伟大斗争和建设事业的领袖型诗人的作品,非常少见。

毛泽东诗词,是在社会的纷乱、时代的荒寒、战斗的壮阔中‘横空出世’的。”董学文认为,毛泽东诗词是一个时代的笔记,一部辉煌的战史,一个国家民族命运的写照。

“它几乎涵盖了我们党从建党前到上世纪70年代中叶各个重大的历史时段。”董学文梳理了现有发表过和未发表过的近百首毛泽东诗词,在他看来,毛泽东诗词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

毛泽东诗词可不是一般的革命诗词,它是集中融合了中国共产党人智慧和对中国革命切身体会而高昂抒发出来的气势磅礴的诗篇。”董学文表示,这是亲身领导了党、军队和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和宏伟建设事业的领袖型诗人的作品,非常少见。

“记得上世纪6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当时校园里大学生喜欢诵读毛泽东诗词我们班有个男同学,还是印尼来的华侨,喜欢诗词、歌曲,没人动员他,他是自己刻钢板,将尽可能收集到的毛泽东诗词刻好,编印成小册子主动分发给大家的,这件事一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回忆起学生时代的故事,董学文感慨万分。

“诗篇虽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但如今我再次捧读,仍仿佛是刚刚为我们写就的一般,依旧洋溢着跳动的脉搏,散发着燃烧的气息。”董学文表示,今天的条件远超那时候,如今能利用的传媒手段、获得渠道也更多了,把过去党和革命历史的曲折长廊与我们今天的感情世界接轨,应该是一件更容易的事。

“但是现在有一些人认为,毛泽东诗词诞生于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我们今后再也没有机会也没有可能经历毛泽东那一代人的生活了,身处和平年代还要关注过往时代诗词,是在做一种‘过时’的、‘无用’的事情,是眼睛‘向后看’的举动。”董学文有时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这种意见,是肤浅的、片面的!”董学文直言,只要稍许接触一下现实就不难发现,我们今天重读毛泽东诗词,是符合时代精神的,是贴近历史要求的,是有前途的。

学文表示,时代在发展,实践在深化,但是毛泽东诗词却在时间的洗礼中历久弥坚。

毛泽东诗词具有“史诗性”,人民之情、人类之情,沧海桑田、人间正道,都容纳涵括于其中。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董学文表示。

毛泽东诗词,其实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心中的‘精神原子弹’。”董学文分析,毛泽东诗词曾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几乎每人都能背诵几首,而且诗词内容包罗万有,爱情、亲情、友情,到人民之情、人类之情,感人至深;沧海桑田,人间正道,都容纳涵括于其中了。他认为,毛泽东诗词我们的“民族魂”,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精神支柱作用,就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史诗性”。

学文进一步阐释,毛泽东那一代人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上活得无比潇洒、无比灿烂、无比风采、无比震撼,也无比具有个性的一个阶段。那是一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时代,是万类霜天、竞争自由的年代、是炮火连天、波澜壮阔的年代,是收拾金瓯、分田分地的时代,是弹洞前村、横扫千军的时代,是天翻地覆、勇追穷寇的年代,是红雨随心、稻菽翻浪的年代,是起宏图、铁臂摇、热风吹雨洒江天的时代,是崖冰百丈、妖雾重来、金猴奋起的年代……面对着炽热的生活和波涛汹涌的历史浪潮,毛泽东既诗情画意又雍容大度地成为人民革命、人民战争、人民建设事业辉煌进程的歌者,成为革命和历史辩证法的诗意裁判家,成为对国家、民族历史、人生总体观照的艺术巨匠。因此,他的诗词成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高高飘扬的旗帜,其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高贵品格成为永远值得人们去回味、去享受的精神财富。

学文表示,毛泽东诗词中国共产党人品行、操守、气质、气度、审美灵感的绝好载体,成了呼唤和培植这种品行、操守、气质、气度和灵感的教材和标杆。这些精神性的因素,同样是党的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侧面,是民族文明塑造中的一座无形的丰碑。

我们要从这部‘史诗’中,提炼我们的‘民族魂’。”董学文告诉记者,在毛泽东诗词中仔细寻找,就会发现我们民族我们党的优秀精神和品格的证据:襟怀天下、力主沉浮,坚韧果敢、愈挫愈奋,摧枯拉朽、自信笃行,检视烟雨、舒歌正气,迎风踏浪、信步闲庭,攻坚克难、勇攀险峰,雪压冬云、金猴奋起,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毛泽东诗词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杰出代表,让人看到现代中国的活的姿影,体悟中华民族千锤百炼不朽的精魂。

毛泽东诗词中国诗歌发展的启示,其实也是中国精神的体现。”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领域的大家,董学文表示,毛泽东是中华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杰出代表,他的诗词可谓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个杰出代表。

学文分析说,毛泽东诗词一方面深深根植于丰厚的中华历史文化沃土,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手法上都很好地继承了先贤传统;另一方面,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造性的开拓与发挥,使之更加适于新形势的需要,更有力地表现新的时代内容,给时代带来新的气象,注入新的灵魂。

“要知道,将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和诗学资源通过一种创造性的转换造就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在全球化进程加剧的时代,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文学发展的重大课题!”董学文指出,毛泽东也曾提出过发展“新体诗歌”,寄希望于自由诗、格律诗、民歌能“取长补短,发展成为中国式的真正的新诗”,这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毛泽东给未来‘新体诗歌’开的药方,实质上就是推动诗歌保持与民族文化传统之间的血脉联系,反映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特性和风尚的东西。”董学文说。

学文表示,曾有学者指出“中国历代都有各自的代表性诗体,社会主义时代更加要有自己的代表性诗体”,在他看来,毛泽东诗词虽是旧体,但它把美景、深情、大事、哲理融为一体,其内容使诗情、诗思、诗意、诗味都达到了新的时代才有的高度,让人看到的是现代中国的活的姿影,体悟的是中华民族千锤百炼不朽的精魂。这种意境和情境的变革,恐怕是最为紧要、最为根本的。

学文认为,正是中华诗词从古典到现代的大飞跃,使毛泽东诗词成为“山外青山”,成为特殊历史条件下的艺术奇葩。“毛泽东诗词给新时代下的中华传统文化指了一条新路:发出新时代心声,体现新时代要求,写出新的人物,展现新的精神面貌,新的思想境界。这些显示了新时代下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这也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表现的一个维度。”。

长江日报记者秦孟婷SourcePh" >。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