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野下北方民间刺绣的艺术与审美

[摘要] 北方地区文化多元一体、相互交融辉映、丰富耀眼,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各地区刺绣艺术审美情趣、艺术风格、色彩理念、图案寓意、工艺技巧等表现形式,也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对自身生活方式的理解与适应,以及对精神世界的反映。

[关键词] 北方民间文化 民间刺绣 审美情趣。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2.038。

北方民间刺绣文化是在黄河以北的地理环境中,基于不同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的历史演进所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各异的文化品格、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迷人的宗教色彩的文化体系。由于我国北方疆土广大,各地区人民的风俗习惯不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北方地区的妇女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刺绣艺术,形成了各地区既各具特色,又颇有相近的风格。这些民间刺绣不仅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更映射出处于不同人文环境中各地区特有的精神风貌,是北方妇女的情感、精神追求、审美意识、价值判断、信仰的充分体现。

一、北方地区文化特征。

(一)历史悠久性。陕北是“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一族的发祥地。据传古代华夏民族是由渭河流域华山之下的华族部落和汾河流域古河东(今山西运城市)的夏人,因地理与文化特征趋同所融合而形成。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为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生活在北部草原的蒙古族也同样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民族,传说中的蒙古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文字记载,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二)对立、统一性。有史以来北部地区就是胡汉杂居的地方,各民族在这块土地上交错杂居。汇合在一起的多民族文化,在诸多方面形成对立状态,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的碰撞、磨合和融汇,一种消解心理与文化移植心理致使它们相互间开始了文化交流与取长补短、相互渗合以适应民俗社会。这样,就再塑出一个新的、包容了多民族文化特点、特色鲜明、魅力无穷的形态来。这个形态的文化交织在一起,相对立而共存,相矛盾而统一,综合反映了这方土地上人们的生存形态、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伦理道德。

(三)构成的多元性。多民族、多族源的特点,必然表现为文化多元传承、多元融合及多元发展的特点。所以,文化品格的多元性与文化类型的多样性,就形成北方地区文化的一大特点。北方地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由中原农耕文化北方游牧文化各分支系统组成的一种多元文化系统,即它的结构是由多民族文化元素、多形态的文化交织构成的复合体。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北方地区民间刺绣艺术审美特征。

(一)不同韵味的审美情趣。

在多维文化交汇中熔铸出了北方地区多层融会的审美精神,其审美文化格局是以混融与分化、多元与统一、多维化发展为主要倾向,其中包含着底蕴丰厚、兼容众善、合而成体,以善为美、注重神韵的中原文化审美特征;信仰祟拜与美感体验交织,宗教艺术走向审美的西域特色;游牧文化与浪漫精神结合,重自然、轻伦理、重情感,轻观念,雄浑中透出悲壮的审美风貌。 中原地区的民间刺绣艺术表现了中原妇女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其表现形式粗犷而质朴,艺术风格活泼而清新。例如在中原地区许多地方最多见的刺绣工艺品就是虎头帽、虎头鞋、虎围涎等,通过概括提炼和夸张的想象,将威猛的老虎加工成憨态可掬的形象,洋溢着无限的稚趣和美感,在用色方面不刻意追求对真实的描写,图案配色大胆粗犷、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充满热情和活力。在我国西北部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刺绣艺术中,既有伊斯兰文化特点的共性,又有不同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同时又都显示出新疆文化特有的地域印记。这是一种既复杂又微妙的文化现象,反映在刺绣图案的寓意内涵方面,最能看出不同民族审美取向。例如维吾尔族因受信仰伊斯兰教、萨满教、祆教、拜火教等综合作用,所以把以大自然物象为内容的图案艺术创作发挥到极致,体现出了很强烈的宗教文化意识与本土文化色彩,反映了他们热爱生活、渴望绿洲、企盼丰收的美好愿望。另外北方地区以渔猎为生的鄂温克、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因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处在比较落后,甚至原始的社会形态和经济文化类型中,其绣品散发着浓厚的自然情趣,是与大自然和谐统一,具有崇尚自然,粗犷朴实的审美特征。

(二)取材自然、题材广泛。

北方地区民族虽受历史与环境的影响在传统文化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在刺绣的纹样上,却表现出一种趋同的倾向,即取材于大自然,将大自然中的山川流水、飞禽走兽、奇花异草随手拈来融入本民族刺绣艺术之中。这里除了汉族刺绣纹样中常见的“吉祥如意”、“龙凤呈祥”、“连年有余”等深含寓意的图案外,各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寓意深刻的图案。满族绣品中常常用大自然中的花、鸟、蝴蝶等形象作为主要纹饰,并用相关饰物作四周陪衬,形成严谨的图形布局,使整个图案纹样和谐统一,形成较完整的装饰图案。回族绣品中,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禁用人物、动物、鸟虫等形象,故常用花卉图案与阿拉伯文字图案。蒙古族自古以来从事游牧畜牧业,他们的财富主要是牛、马、羊群,所以人们对牛、马、羊、骆驼等五畜是极为熟悉的,在生活中就采用不同形式来表现。还有我们经常看到的云纹、水纹、山纹、火纹图案也是这样,蒙古族劳动人民热爱自己美丽故乡的一山—水,为了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在设计图案时总是吸取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和最喜欢的东西。这些纹样反映了北方各族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与崇尚。

(三)婉约含蓄、内涵丰富。

北方各地区的民间刺绣虽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不同的审美取向,但在表现手法上却十分相似,多以含蓄婉约的象征、寓意、比拟和谐音的手法来表达和寄托一定的吉祥寓意。常以写意为主,在材料、构图、造型及色彩的选择上极大地发挥创作主体的自由个性,张扬艺术的生命力,表现自己对客观世界独特的生命感悟和体验。 通常在添丁増岁时,多以“虎、狮、麒麟”等瑞兽以及“五毒”图案为主。祈求孩童学业有成则以“五子夺魁”、“鱼化龙”、“连中三元”来表达。以爱情为主题的刺绣,多为“并蒂莲”、“鸳鸯戏水”、“龙凤”等。表达求子传宗观念时多以“麒麟送子”、“三多” 相送。为长辈祝寿多以“松鹤延年”“八仙祝寿”等相敬。节庆时,则以“大吉大利”、“五谷丰登”、“连年有余”来祈求平安,寄托美好愿望。另外,还有象征仕途有成的“封侯拜相”、等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态崇尚吉祥、喜庆、圆满、幸福和稳定,这一理念同样反映在少数民族刺绣艺术上, 蒙古族在绣花时常常选择自己喜欢的犄纹、盘长、万字纹以及杏花、牡丹、荷花、桃花,鱼、马、鹿、蝴蝶、鸟类等图案,以象征草原的兴旺。由于受道家学说和原始阴阳文化观念的影响,在东北满族民间刺绣中也有很多以“八卦”为基础的反映求“吉祥”、祈“福寿”内涵的纹样。

(四)粗中见细的艺术风格。

北方地区刺绣文化是多个民族在历史上的相互滋养、相互传承并与周边文化长期对话形成的独特的艺术文化。虽说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不同,各地刺绣风格有所差异,但是北方地区民间刺绣的风格总体来说具有粗犷、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其中渗透并延续着中国传统手工艺精髓,粗犷结构中保存着细腻针法。例如山西民间刺绣无论晋南还是晋北,山区或是平原,都因其古老文化和地理条件的影响,显得率真、纯朴、热烈、犷野。晋南民间刺绣取材广泛,而且造型生动、以晋南农村儿童头上戴的花帽子为例,这种帽子是根据儿童的年龄、节令的变换而设计的。不独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绣工精细,而且帽子的耳朵、眼睛、舌头都能晃动,简直达到了栩栩如生的境界。陕西民间刺绣在施针用线和配色上不拘一格,以服从各种主题之需要,而各得其宜;以奇异的想象,充实饱满的构图,鲜艳强烈的色彩,流动飞扬之气势,讴歌着生命繁衍这一重大而古老的人生主题,构成了陕西刺绣的一个基本格调。蒙古族的刺绣艺术不以纤细秀丽见长,而以凝重质朴取胜。其大面料的贴花方法,粗犷匀称的针法、鲜明的对比色彩,给人以饱满充实之感。满族民间刺绣既保留了在皮革上补绣的独特的工艺风格,又以极强的文化包容性吸收了中原地区鲁绣、江南地区苏绣的技艺,同时汲取了文人画的艺术营养,形成了粗犷的构图中蕴涵细腻技艺的刺绣艺术风格。

(五)丰富多彩的材料、工艺。

刺绣艺术作为工艺美术的品种,同样是艺术和技术结合的产物。优秀的设计思想、丰厚的文化内涵,必须通过材料与工艺的实施才能实现。中国北方的妇女积千百年的经验,反复实践,不断创新,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刺绣工艺技巧及花样繁多的材料装饰手段。河南民间刺绣完整地保留和继承了刺绣的传统技法,除了民常用的 “拉锁子”、“辫子绣”和“打子绣”等针法以外,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绷花”和“补绣”技法,绷花,是以针引单线,廖廖数针作放射状,绣出生动的花朵,虽属辅助技法,但却在绣品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针法,一般多用在布制玩具上,如在威严的虎的额头上和两肋处各绷一朵小花,使凶猛的狮虎露出几分憨态,形象十分逗人喜爱。陕西刺绣落针用线无痕迹,画与针法浑为一体。针法有晕针、切针、拉针、沙针、挑针等多种,其特点是平、齐、细、密、匀、顺,短针细密,针脚平齐,纹理分明。借助各色粗细不同的丝线,利用针法的巧妙,线色的光泽,表现出五彩缤纷的图像。蒙古族刺绣,不但体现在软面料上,而且善于在羊毛毡、皮靴等硬面料上刺绣刺绣针法有平绣、结绣、补绣、锁绣、盘金绣、打子绣、拼花等20多种。哈萨克姑娘结婚嫁妆中有壁挂,是毡房必备的装饰品,姑娘们都要把自己喜爱的花卉、花边图案刺绣或钩绣在上面,有的还在图案周边镶上金丝,缀上银珠,手法巧妙,很有欣赏价值。在维吾尔族的民间刺绣中四棱小花帽最有代表性,就其制作方法和工艺特点可分为:丝线平绣,丝线结绣,串珠片绣,格子架绣,盘金银绣,十字花绣,钩花刺绣,扎绒刺绣以及刺,扎,串,盘、综合绣等等异彩纷呈。

综上所述,北方各地区的民间刺绣反映的各种文化形态,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方民间刺绣艺术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它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其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的形成,既取决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生活方式、技术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更取决于诸如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礼仪、宗教信仰等不同因素的积淀。可以说,在北方民间刺绣表象中,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只有了解了与其表象相关联的文化背景,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北方民间刺绣文化内涵,把握它生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天津市艺术科学立项规划(2010年度)课题《中国北方地区民间文化的研究》 项目编号:B10065。

参考文献。

[1]张蕾著《中国刺绣》.福建美术出版社,2007年9月.

[2]田顺著《民间刺绣》.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4月。

[3]李友友著《民间刺绣》 出版社: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01月。

作者简介:

许晓慧,女,36岁,1975年出生,籍贯辽宁沈阳,大学本科,讲师,就职于天津科技大学。研究方向:服装设计。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