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华北的农业生态与社会变迁——兼论黄宗智“过密化”理论的不成立

【标题】TRADITIONAL NORTH—CHINA—PLAIN AGRO—ECOSYSTEM AND SOCIETY  ——CRITICIZING PHILIP HUANG‘S "INVOLUTIONARY THEORY"。

【提要】本文通过对华北平原农业生态系统的,得出三点重要结论。首先,在30年代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中,家畜饲养业由于人口压力加剧而萎缩。第二,传统农业生态系统常处于氮约束和水约束状态。第三,实力不同的农户在人力和畜力投入是不同的,拥有较多土地的农户投入较多的畜力、较少的人力,而拥有较少土地的农户则投入较多的人力、较少的畜力,但单位土地上的能投差异不大。华北农业过程并不像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是一种“过密化”过程。它应是一种生态变化过程,这种变化的特点是在人口压力下,人们被迫向较少地依赖畜力、较多地利用人力的技术转移。

【英文摘要】Three important conclusions are gotten from th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agroecosystem in North China plain. First, in the component of the 1930‘s agroecosystem, peasant‘s  animalhusbandry decreased as population pressure became   serious;Second, traditional agroecosystem is usually at N— Limitationand water—limitation.Third,the amount of human and animalenergy input changed according to land scale. Households ownmore land have more animals,input,but smaller human‘s. inputand households own less land have more human‘s power butsmaller draught animal‘s, but difference of energy  inputbetween two groups is not obvious.  change of productionprocess  is  not  like  the  theory  of  "AgriculturalInvolution" is widely used by some scholars,instead ofthat,production change is mostly a ecological change, thepopulation pressure made peasant using more human labor andless animal power.

;。

毕业论文 【 正 文】。

;。

一、的提出。

从人与生态环境关系角度过程,是一个新的热点,只是实证研究较少。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关键在于个案材料的取得与生态学研究的利用。实际上,生态学家已取得了对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成果,闻大中先生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50年代黑龙江省海伦县、以及《补农书》所代表的17世纪的嘉兴地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1]。E.C.ELLIS也对太湖地区区域性的生态系统的变迁作了系统性的分析[2], 其成果完全可为社会经济史学界所利用。本研究的范围限于黄河以北的华北平原部分,主要目的是通过生态分析把握华北的农业生产力实态。有关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成果已很丰富,其中以黄宗智先生的研究较为显著,黄先生用吉尔茨的“过密化”系统地解释传统社会末期农业生产的变化过程,但其对这一问题的阐述仍属于描述性质的。本文所依据的主要资料仍同黄先生一样,但通过生态经济的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却是不一样的。应该说,对生态系统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更有利于实态地把握农业生产力状况,而经济分析由于局限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反映出来的数据指标往往不够准确。因为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相当多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并未商品化,农民用自己生产的土粪施肥、投入自己家庭的劳动力,产量的相当一部分也自己家庭消费。所以,单纯的成本分析,难以全面地反映生产力实质,而生态系统的产、投分析正补充了这方面的不足。同时,本文还对与生态系统相联系的其它的社会关系特点做了探讨。

;。

————————————————————————————————————————————————————————————————————————————————。

[1] Wen Dazhong and David Pinentel: Seventeenth Century  OrganicAgriculture in China:I.corpping systems in Jiaxing  region.Human Ecology.1986.14(1).1—14。

[2] E.C.Ellis and S.M.Wang.Sustainable Tai Lake Region of China.Agriculture  Ecosystemsand Environment. 1996. March22. 毕业论文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一)人口、耕地家畜  农业生态系统主要由人和经过人工驯化的生物如农作物、家畜和家禽等组成。一个地区的生物负载量是有限的,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这种限制尤为明显。在开发之初,人与动物饲养量可能协同增长,但当人口过量增长时,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增长特别是家畜的增长便会受到一定限制,甚至减少。根据满铁对北京附近地区的调查,民国时期各种牲畜的饲料量大体如表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役畜的粗饲料量与精饲料量是很多的,足以与人争秸杆和粮食。尽管作物的秸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替代牧草资源,但由人口增长所引起的燃料需求的增加,也增加了秸杆的消耗,进而减少家畜的饲料。在世纪和世纪初,华北平原的人口几乎达到了传统农业负载量的极限。民国时期,山东、河北的垦殖指数居全国的最高水平,分别达到%和%,人均耕地只有亩和亩(注:)。人口压力会使土地利用程度加强,荒地、草地资源减少,进而牧草资源也减少。的统计表明,华北平原冬麦高粱区的牧草地面积只占耕地数的%,有林木的牧草地、林地以及灌木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按牛头,马头,猪头,鸡百只折合家畜单位,黄淮海平原每英亩的耕地负载个家畜单位,大约每亩耕地负载一个家畜单位。人口数与家畜单位数的比值大约为。

毕业论文   另外,人口增长也使土地进一步零碎化,每户经营规模变小,越来越多的小农户无力饲养牲畜。据对河北省农户的统计表明,占总数%的亩以下的农户饲养的牛数占总牛数的比重不足%;占总农户数%的亩的农户所养的牛最多,占总数的%;从养骡头数而言,亩的农户群体,并不是所占份额最多的群体,所占份额最多的是亩的农户群体。这是由于养骡需要更多的精饲料和更好的粗饲料,只有更大的经营规模才有优势。 毕业论文   满铁冀东地区部分调查显示,拥有耕地较多的阶层才能有能力饲养马和骡,中上等水平的农户只能饲养驴和牛,许多小农户只能饲养小驴,并且出现二户或几户共同饲养和拥有牲畜的现象。彰德县的历史趋势表明,当人口压力增加、灾害加重时,饲料消耗量较多的马和骡会最先减少,牛和驴的比重可能会上升。在华北,由于经济衰退和人口压力下土地的零细化,饲养马、骡的大农户逐渐养牛,养牛农户转向养驴,而一些小农户则干脆放弃役畜饲养。;    (二)作物构成与家畜 毕业论文   作物构成与家畜饲养的关系非常复杂,甘薯利于养猪,玉米利于大牲畜,而人口增长可能使这些有利于家畜饲养的趋势都被抵销。就华北平原而言,明清以来棉花的推广对家畜饲养的很大,棉花的茎叶难作饲料,其扩展势必影响家畜饲养。河北省年平均每头大牲畜负担耕地亩,中南部棉花集中区均在亩以上;鲁西北产棉地区年代平均每亩才占有大牲畜头,亩耕地占有小牲畜头。在农村中,种棉花多的农户较种棉花少的农户牲畜更难,在彰德县宋村植棉面积超过%的农户,除了耕地规模在亩以上的拥有头役畜外,亩以下的农户都没有能力饲养役畜,而棉花栽培面积在%以下的农户在各个阶层都有役畜饲养,且耕地拥有量越多,饲养能力越强。 毕业论文   另外,谷类作物的不同分布也影响着牲畜饲养,就谷类作物秸杆而言,牛的杂食性比较强,而马、骡、驴等役畜对小麦桔杆则不能利用,故小麦地带养牛较多。华北平原,北部小麦种植地带的小麦往往与豆类、粟、高梁、玉米等轮作,小麦麸、豆饼也是很好的精饲料。小麦地带也往往比棉花生产地带具有更强的牲畜饲养能力。    (三)生态系统的波动与家畜负载 毕业论文   当生态系统由于灾害发生波动时,系统的结构也发生变化。猪、鸡、羊等牲畜会最先减少,因为这些家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平常年份和丰收年份的食物贮存,是人们将难以利用的废弃食物转化成肉食品的一种方法。据民国《房山县志》记载,养猪多寡常与人口之多寡成正比例,人口多,饭后剩余的浆水也多,故可多畜。当灾害来临时小牲畜会直接被当作贮存的食品最先被消费,或出卖换取粮食。当饥荒进一步加重时,人们赖以进行农业再生产的役畜也会成为食品或被出卖以换食品。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清末民国时期,灾民一般是卖牲畜换粮食,这在中屡有记载。直隶武清县光绪年间,曾因各灾村耕牛驴只无力喂养,以致变价宰杀,必致明春耕种鲜用;天津一带在光绪初年因干旱而民不聊生,无力畜牛,俱各变卖。现在得雨,无牛可耕,以致播种地仅十分之三也;而年的河北洪水使贫穷灾民的役畜有%被杀或被卖。 毕业论文 全国经济委员会刊:《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载于《全国经济委员会报告汇编》第集,民国年月第、表。(据日译本上卷,第、页,下卷第页。)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北支那の农业と经济》,日本评论社版,昭和年月,第页。千田英二:《北支の役畜に关する若干的考察》,《满铁调查月报》,年第卷第号,第页。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编:《北支农村概况调查报告彰德县第一区宋村及侯七里店》,日本评论社,昭和年月,第页。千田英二:《北支の役畜に关する若干的考察》,《满铁调查月报》年第卷第号,第页。孙敬之主编:《华北经济地理》出版社,年月,第、页。资料来源: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北支那の农业と经济》,日本评论社版,昭和年月,第页。千田英二:《北支の役畜に关する若干的考察》,《满铁调查月报》年第卷第号,第页。周家楣:《期不负斋全集政书八》。《申报》光绪二年六月初二日。马扎亚尔:《支那农业经济论》井上照丸译,东京学艺社,昭和年月。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