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婚广告30年变迁

自古以来,婚姻就不是一种纯粹的个体行为。个人择偶观念反映着自身背景、社会价值体系、风俗习惯等,也折射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

朴实的开始。

“文革”期间还没有征婚广告这回事。虽然当时的高价姑娘择偶有“五员”一说:相貌演员、工资百元、职业海员、身份党员、身体运动员,但从主流来看,那个年代的人还是比较朴实的。

1981年,中国出现了第一则个人征婚广告:“求婚人丁乃钧,男,未婚,40岁,身高1.7米。曾被错划为右派,已纠正。现在四川江津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任数学教师,月薪43.5元。”这则广告附有征婚者的照片,信息真实,态度诚恳,尤其在相貌、收入等条件上更是实事求是,没有渲染或淡化,也没有强调或回避。这则最早的征婚广告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并没有对征婚对象提出任何要求。

明码标价。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切都在迅速变化之中。到上世纪80年代末,尽管朝向物质主义的步子才刚刚迈开,一名32岁女性的征婚广告已经这样写道:“本人受过良好教育,知书达理,温柔娴静。欲寻一位有类似条件的诚实、有事业心的男子为伴,国内国外不限。”同样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征婚者对海外男子表现出的兴趣。

就像早前的政治面貌一样,文学爱好和海外关系一反之前的霉运,成为一种精英符号。20年前的征婚者言必称“爱好文学”、“爱好音乐”,以示高雅。

到了20世纪90年代征婚广告中,身高、长相、经济基础、学历背景等外在条件一跃成为征婚的首选条件。且看:

“某男,35岁,体健,身高1.75米,留美硕士,现在纽约供职,年薪10万美金。寻能歌善舞、俊美秀丽、本科以上,愿到美国生活的国内小姐。”。

“某女,21岁,1.59米,未婚,大专,国营科室管理干部,漂亮聪慧,气质佳。觅21岁~30岁,1.70米以上,体健貌俊,经济雄厚的海外男友。”。

这时,人们已撕掉那情感的“含情脉脉”的面纱,不再羞于“明码标价”,物质条件一举成为情感的前提和基础。

放纵的姿态

时至21世纪,一切都继往开来了,征婚广告也是。原先女性征婚对人品比较注重,还有籍贯、脾气、相貌等,经过几十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变迁,现在征婚对象的要求统统简化为“成功人士”,成功当然指发财而非成才。如果谁再写“爱好文学”,脑子绝对有问题。

到了今天,物质主义依旧高扬,但同时情感上也出现了一种游戏的尝试或说沉溺。且看:

“倾倒众人,女,36岁,体健,未育,富有,长期得不到快乐,感情空虚,寻体健、懂情男交往体验浪漫情怀。”。

“柔情女45岁,前夫富商,外遇离婚,虽获钱财补偿但心理不平衡,内心苦闷,情感得不到宣泄,寻体健懂女人心思男交友,给她安慰绝不让你失望。”。

这些充满暗示、幻想和暧昧的征婚广告虽多是“骗子公司”妄图骗那些既想占便宜又不想奋斗的男性的钞票,很大程度上征婚是假,骗钱是真,但却能从中看出眼下某种社会心理之一斑。

从上世纪80年代那种不谈物质、不谈感情的谨慎姿态;到90年代那种先谈物质、后谈感情的世俗姿态;再到21世纪那种享受物质、游戏感情的放纵姿态征婚广告的变化之巨大,叫人咋舌。

不过,至少有一样是进步的,就是人们已经有勇气剥下伪装,显示真我的风采。

(摘自《时文博览》)。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