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唾液腺放射性损伤剂量―效应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探究基于磁共振??散加权成像(DW—MRI)的唾液腺放射性损伤评估情况,分析相应的剂量—效应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头颈部肿瘤患者23例的临床资料。

分别于放疗前、放疗结束、放疗后3、6个月对患者进行唾液腺放射性核素扫描及DW—MRI扫描,观察放射治疗期间唾液腺照射剂量—效应关系。

结果:放疗前、放疗结束及放疗后6个月,酸刺激状态下的腮腺、下颌下腺ADC值均高于静息状态(P毕业论文网   —0.487,P   【Key words】 Radiotherapy; Salivary gland radiation injury; DW—MRI; Dose—effect; Correl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ngdezhen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Jingdezhen 33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35.012   目前针对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案[1]。

但治疗过程中受到放射性射线长期作用的影响,射野内患者口腔、鼻腔等黏膜毛细血管会出现反应性扩张,进而局部出现充血等情况,导致唾液腺损伤的发生[2]。

唾液腺损伤的出现,会影响到正常的唾液腺腺泡与导管,导致其结构发生改变,并影响到唾液的分泌和排泄功能等[3]。

为此,临床要注意做好对唾液腺放射性损伤的科学评估,尽可能地控制损伤,改善预后[4]。

本研究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MRI)技术对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检查和评估,进而对其唾液腺放射性损伤情况进行评估,并分析损伤放射治疗之间存在的剂量—效应相关性,以期待为临床损伤的预测以及放射质量的控制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头颈部肿瘤患者2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1~63岁,中位年龄53岁。

患者均接受放射治疗,治疗前未接受过放化疗,均无腮腺病史,无远处转移证据。

本研究已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患者均实施放射治疗放疗前首先使用专用的定位体架配合热塑膜体位固定,再利用多排螺旋大孔径定位CT机对患者实施连续扫描,制定具体的调强放疗方案,设置所需的放疗剂量。

放疗过程中对患者不同组织及器官的具体照射剂量进行确定[5],并利用直线加速器按照相应的剂量进行照射治疗,1.8~2.35 Gy/次,每周5次。

唾液腺功能测定采用核素显像法,静息状态下进行图像采集,并指导患者含服维生素C 500 mg进行酸性刺激,酸刺激后20 min再按上述方法采集图像。

计算各个唾液腺分泌功能指标—最大酸反应泌99mTcO4—率(Ex),Ex唾液腺放射性浓集峰值与酸刺激后放射性低谷值之差占峰值的百分比。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确立DW—MRI评价唾液腺功能方法:分别于放疗前、放疗结束、放疗后3个月及放疗后6个月针对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唾液腺放射性核素扫描及DW—MRI扫描,观察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与唾液腺放射性核素显像所获得的唾液腺分泌功能变化的相关关系,确立DW—MRI的唾液腺功能评价方法[6]。

(2)基于DW—MRI水平的唾液腺放射性损伤剂量—体积—功能关系研究:头颈部肿瘤患者分别于放疗前、放疗后不同阶段进行DW—MRI扫描,观察不同时期唾液腺ADC值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放射治疗期间唾液腺照射剂量及体积变化,比较分析唾液腺放射性损伤剂量—效应关系[7]。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相关性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见表1、2。

2.2 放疗前与放疗结束的腮腺、下颌下腺Ex与ADC值的相关性分析 放疗前与放疗结束的腮腺、下颌下腺Ex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前与放疗结束的腮腺、下颌下腺Ex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