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防科技工业发展

防科技工业国家经济体制转变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对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家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国防投入不可能有大幅度的提高。国防科技工业必须按照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用有限经费完成调整军品科研生产能力和提高装备水平的任务,国家的武器装备和国防工业领导部门必须转变职能,改变宏观调控和管理方式,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第二,国家改变了对所有军工厂所一包到底的经营管理方式,军工企业要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和独立的法人实体,军工院所也必须面向市场,开发适用产品和技术,弥补国拨事业费的不足。这要求军工企事业单位必须转机建制,更加注重提高经济效益。

面对挑战,国防科技工业按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部署,近20年来在调整和改革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实施重大结构调整,基本实现了战略性转变

国防科技工业贯彻“军民结合”方针,已由临战状态转变为和平时期发展状态,国防科技工业实现了由单一生产军品过渡为军民结合型产业的战略性转变。经过两次大的军品科研生产能力和结构调整,国防科技工业压缩了部分富余的军品能力,撤销了一些陈旧装备的军品生产线,军工企事业单位的军品人员已有很大的精减和压缩。

2.实行了军工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国防科技工业发展。

国防科研生产实行了国家指令性计划下的合同制,通过合同方式落实国家军品科研生产计划,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强化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调动了研制生产部门和装备使用部门两方面的积极性。在计划进度、质量和经费管理上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法规制度和措施,保证了军品科研生产的健康运行。国防科技工业的宏观调控已由单一行政手段转变为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综合运用。原来作为国家专业经济部门军工部,改组为行业性总公司,按照九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总公司将进一步把政府职能转交给新组建的国防科工委。在军工企事业单位内部不同程度地实行了军民分线和军民品分开管理,实行了军工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和组建军工企业集团的试点,并取得了成效。

3.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上了新台阶。

国家重点武器装备的研制,在各级装备管理部门军工部门精心组织实施下,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明显进展。国防科技预先研究在一些关键技术和重大背景技术项目的技术关键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建成了一批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加强了技术储备和研究基础。军工生产保持了良好势头,大部分军品生产任务都能按计划完成。一批新型装备已装备部队,扬了国威和军威。对外军事技术合作及专项技术引进工作进展较好,提高了自行研制能力和水平。

4.军工民品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已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家电、民用船舶等为代表的一批支柱民品和一批名牌产品。目前,军工生产的摩托车约占全国市场的60%;电视机约占50%;汽车占15%,其中面包车占60%;铁路货车占26%。将近一半的军工企业已有了自己的支柱民品,涌现了“长虹”、“嘉陵”、“江南重工”等国内外知名大企业。1995年我国造船产量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3位。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运七、运十二、运八飞机已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6年以来累计出口96架。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技术已日趋成熟,已为澳大利亚、美国等发射了10多颗卫星。核电站建设已由起步阶段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已在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核电站几年来保持安全运行,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特等奖。

但是,深化改革受到旧观念、旧体制、部门利益格局和外部条件的制约,国防科技工业还不能很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结构调整不到位,未能符合供需规律。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的规模仍然过大,“小而全、大而全”,研制水平低、重复、分散、战线长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军工民品的经济效益不高。

(2)军工的科技优势没有很好发挥。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军工企业民品依靠院所支持获得经济增长的比重低。

(3)军品价格未从价值规律上理顺关系。部分军品价格不合理,影响了军工研制生产单位的积极性。军品价格的定价办法,不利于激励军工企业降低成本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4)竞争规律运用力度不足。军工企事业单位缺乏竞争观念,由于受行业保护、专业分工过细等因素影响,军品科研生产较少开展竞争,粗放型科研生产方式长期未得到解决,约束不强,存在挤占和挪用国防投资现象。

(5)宏观调控不顺。军品科研生产的特殊性,要求国家实行集中统一的宏观调控。但在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前,存在着国防科技工业呈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状况。

(6)对外开放力度不足。军贸产品和军转民产品的出口额较低。军品国际合作开发少,军工民品利用外资的水平低。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