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之失与有心之恶|无心法师免费全集播放

媒体的翻云覆雨手   主持人:赵金   嘉宾:张修智《财经国家周刊》副总编辑   朱德泉大众网总编辑   刘照耀某中央媒体记者      主持人的话:前段时间,媒体“同仇敌忾”地对相声演员郭德纲集中“开火”,让业内有识之士惊呼:媒体正在将新闻界的一种不良习气发挥到极致!   就在不久前,郭德纲在一些媒体上还受到明星和热点人物的待遇,获得极高的出镜率和报道率。

而现在,正是这些媒体,又开始对他做出非常猛烈的抨击。

媒体“变脸”的过程中,郭德纲本人并没有多大变化,他从来没有试图假装成一个品德高尚或者品位高雅的人,说到底,还是广大媒体“墙头草,随风倒”的风格让人大开了眼界。

无节制地跟风炒作,无节制地跟风声讨,在媒体的翻云覆雨手背后,我们该警醒什么?媒体的价值标准在哪里?      无心之失与有心之恶   张修智      反思“郭德纲事件”,相信媒体人一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首先,传统媒体反应过度,这种过度有不专业的一面,也有可以理解的一面。

郭德纲事件”初起时,媒体是克制的。

大规模围剿的导火索是郭德纲显然有欠慎重的“记者不如妓女论”,此言一出,媒体人群情激愤,央视、《新华每日电讯》、《新京报》等主流媒体齐出阵,形成对郭德纲围剿之势。

媒体所以被郭德纲的话激怒,一方面是出于“维权”的动机,而另一方面,应该还有潜意识中的移情心理在起作用。

当今中国,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意识,已经在新闻人心中觉醒,但这一自我定位在现实中不但很难充分实现,相反,在践行这一理念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挫败感。

在权力面前,媒体同样是弱者。

所以会有“进京抓记者”、“网上通缉记者”这样的奇闻,至于在大庭广众之下抢记者的采访笔而媒体根本不能发声的事情,尤其令同仁深感耻辱。

所以,当一个作为公众人物的艺人用恶毒言辞来挤兑记者的时候,媒体的反应显系有移情与泄愤的因素。

但是,可以理解,并不表示就是对的。

媒体人以捍卫社会公正为己任,当自己成为当事方时,应该努力寻求超越,恪守客观公正立场。

尽管这很难,但唯其难,一旦做到,赢得的将是尊严与公信,这当然要比向一个言行有瑕疵的艺人身上倾泻语言弹药(以央视著名的排比句最具代表性)而获得的一时满足有价值得多。

那么,在这一事件中,媒体怎样做才称得上专业呢?   我认为,媒体应该广泛邀请第三方,也即社会人士来讨论此事。

道理很简单,由于郭德纲记者采取了泛化的攻击,已经使得媒体成为当事一方,不再适合自我裁判是非曲直。

如果媒体能邀请中立的社会人士,公论会在自由的讨论与辩论中形成。

在客观、理性的讨论过程中,社会成员都会获益,也是一个培植社会资本的过程。

其次,有关部门反应更过度,这种过度是惯性治理思维使然,最需改进。

先是媒体围剿,然后很快有关部门使出了“霹雳手段”,郭德纲和他的图书、音像等系列产品,一时人间蒸发了。

尽管目前尚不知道有关部门出手的原委,但显然,媒体的讨郭大合唱,要么让有关部门有了替天行道的出师之名,要么给有关部门提供了反“三俗”的举报材料。

总之,没有媒体合唱调门之高,政府不会出手如此之狠。

不能说媒体为虎作伥。

有关部门可能也以为自己干了一桩好事,在顺应公意,在净化社会,在为人们的精神世界站岗放哨。

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还不懂得怎样管理社会,尤其不懂得怎样面对文化的政府,一个控制的兴趣远远大于创造的欲望的政府。

从习惯、动机的角度,它本来就有管制的本能,而媒体的鼓噪,让它出手。

本该监督权力的媒体,滥用了自己手中的权力,并诱导了对文化具有高度管制倾向的有关部门大开杀戒,这是一个令人错愕的结果。

郭德纲刻薄,逞口舌之快,但这是修养上的瑕疵,罪不至该封杀。

媒体本身就是被管制的行业,如今却因为自己的不专业,不职业,促成了对他人的不当监管,这是悲剧中的悲剧。

权力之手的晃动,让一切变了味道。

本来,即使因媒体基于义愤的围剿造成了一时的不平衡舆论,但可以相信,不须多久,在竞争与自由的环境下,媒体的自我纠错功能会发挥作用,一定会有理性的声音逐渐响亮起来,从而让人们的认识趋于理性。

然而封杀令出,阻断了这一可能。

过于积极作为的政府,让一个本来可以通过社会自我净化机制来解决的纠纷,升级为一个准迫害事件

本来在事件中言行充满瑕疵郭德纲,在大众的逆反心理下却几乎成了一个英雄,这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有一句话大意是,因为马蹄上的一个铁钉没钉好,战马延误了送信的时间,因为延误了送信的时间,导致输掉了一场战役,因为输掉了一场战役,最后输掉了战争。

此次事件,一些主流媒体因为一些简单的反应,造成一边倒的舆论,引致有关部门一个艺人的过当处置,最终损害的,是公信力资源本来就稀缺的政府和媒体

事件发生以来对主流媒体有关部门汹涌而激愤的评论看,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再次,网络是喜剧与光,值得寄予厚望。

幸亏有网络,“郭德纲事件”没有成为一个死循环,相反,网络上汹涌的表达,冲破了传统主流媒体事件一边倒的叙述与评价。

更重要的是,网络舆论对封杀这种陋习的批评之声,起到了极大的消毒作用和教育作用,相信有关部门会在漫天的批评声中学到东西。

郭德纲事件上,网络仿佛一个寓言,让我们生动地看到,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的自由表达,即使歧见迭出,甚至尖锐对立,但这些对立的意见绝非零和游戏,相反,却是互相补充,互相对冲,结果是不断深化、丰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让我们远离单向度,远离简单化思维。

可以说,在网络面前,许多高大的身影都不得不俯下身来做小学生。

最后,说个花絮。

有时候,会从《新京报》上看到德云社的演出广告,小小的一块儿,有三指宽三指高。

看到它的时候,我就想,这个我并不喜欢的有着一张油腻腻大脸和两只充满挑衅眼神儿的主儿,要比那些拍院线让路、单位组织观看的电影的大导演们,活得其实更干净。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