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摘 要:探讨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方法:将136例患儿随机分为腋静脉组66例,外周静脉组70例,对两组1次穿刺成功率、导管脱出、保留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留置针1次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异,导管脱出、保留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腋静脉留置针为早产儿进行输液时方法简单、安全,可在新生儿科广泛使用。 作文 /zuowen/。

关键词:早产儿;腋静脉留置针。

静脉输液早产儿疾病治疗中最主要的给药途径,是治疗早产儿的先决条件[1]。外周静脉留置穿刺是目前通用的方法,但存在折管、脱管、液体渗漏、静脉炎等不良问题。而费用高、操作难度大的中心静脉置管,在临床很难普及。要维持稳定的输液速度,选择一种良好的输液途径,十分重要。近年来,我院使用腋静脉留置针为早产儿输液,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1月~2008年1月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3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66例为腋静脉组,其中,男46例,女20例,体重平均1820 g,日龄6 h ,孕周35+1周。70例为外周静脉组,男48例,女22例,体重平均1899 g,日龄8 h,孕周34+6周。两组比较体重、日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腋静脉组和外周静脉组都使用青岛新罗公司生产的25 GL型留置针以及4.5 cm×4.5 cm透明无菌敷贴,其他物品同常规静脉输液穿刺静脉步骤:让患儿平卧,外展穿刺一侧上臂,>90°,上肢和肩部固定,腋静脉充分暴露。操作者用左手绷紧穿刺部位的皮肤,穿刺点上方的皮肤让助手用食指轻轻按压住,充盈静脉,锁骨内2/3与外1/3交点下方1~2 cm处为进针点。皮肤常规消毒,用右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15°~20°角顺着正面或侧面血管刺入皮肤并慢慢扎入管腔,看到回血以后,针芯缓慢退出,插进软管推入3 ml生理盐水,察看有无堵塞、渗漏,无不良反应便可固定,在针眼处覆盖无菌透明敷贴,然后再用胶带固定住。而外周静脉留置穿刺时不需要特殊体位,10°~20°为其进针角度,其它操作基本相同。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1.3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腋静脉组1次穿刺成功率91.01%,外周静脉组1次穿刺成功率91.88%,比较两组留置针1次穿刺成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具可比性。腋静脉组导管无1例脱出外周静脉组的导管脱出率为30.99%,比较两组导管的脱出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明显长于外周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比较两组留置针保留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静脉和肱静脉汇合后形成腋静脉,具有恒定的位置,粗大的管径、较好的弹性、较直的走向,进针时机械性刺激较小,穿刺容易,91.01%的患者1次穿刺成功。  通过腋静脉给与有刺激性液体外渗到血管外的机率很小,原因是粗大的中心静脉,较快的血流速度,可快速使液体渗透压下降,使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明显减轻,因而血管的完整性得以保持。在临床应用腋静脉输液很少发生并发性反应,与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难度相比较,具备实用、经济、安全、易操作等优势。  由于早产儿皮下脂肪少,肌肉薄弱,腋静脉可以长时间留置。腋静脉位置隐匿使留置针很难脱落,有较高的安全性,通过X线检查即便下垂手臂,留置针不会弯曲和折断[2]。腋下活动幅度不是很大,很难让留置针滑出,可以长时间留置外周静脉留置早产儿由于细小的血管管腔,加之肢体活动的影响,血管壁经常被留置针体刺激,导致静脉损伤的情况经常发生,又由于相对较慢的血流速度,经常造成机械性损伤血管壁[3]。时间长了,留置针很容易造成静脉炎,需穿刺多次,增加了患儿恐惧和痛苦。 毕业论文   较粗的腋静脉,离大血管很近,应正压封管在输液完毕时,充满封管液在留置针内,预防回血,杜绝凝血的发生。如果不正确操作,很可能造成血栓导致堵管。静脉推注时不要用力很大,导致局部压力短时间增加,增加管壁通透性,液体渗漏。据文献记载,由于肝素帽有很强的致密度,退针时极易把针头退出留置针外,很难掌握退针时的均匀速度,有可能形成负压封管,造成凝血堵塞;而只有把针头斜面插进留置针内,封管液均匀推入,则负压封管的情况不会发生,可延长留置时间。  留置针置入腋静脉期间需要特别注意:置管操作前应告知患儿家长静脉留置针使用的目的、意义,让其知道有关静脉留置针的并发性反应及优势;渗出及局部炎性反应是观察穿刺部位的重要内容;应加强腋静脉留置过程中的皮肤护理,保持清洁、干燥的腋下穿刺环境,防止被呕吐物、分泌物污染。每天进行碘伏消毒,静脉滴注过程中,观察留置针是否通畅,密切关注滴速及不良药物反应。腋静脉留置针作为一项静脉输液的新方法,越来越受到护理人员推崇,同时患儿家长也非常乐于接受,值得在新生儿科推广使用。参考文献:[1] 张晓静.国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37(3):219.[2] 王葵花.小儿静脉留置针终止留置原因探讨[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2,19(3):73.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3] 饶庆华.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7,35(10):624. 毕业论文。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