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报道名词解释 对远程灾难性报道的采访经验

速度是灾难性报道成败的关键      灾难事件发生后,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是巨大的,此时人们正处于消息混乱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人们通过各种渠道去获知前方的消息,也就是这个时候我们的读者群是最忠诚的。

能否快速地采访报道成为灾难性报道成败的关键。

灾难的现场,所有相关的一切都有极高的新闻价值,记者看到的一切都是新闻,都是读者想知道的,换句话说灾难现场的记者是读者的一双眼。

从2008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到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再到今年的山西王家岭透水矿难,接连发生的重大灾难,一次又一次地引发了新闻大战。

南方雪灾是一个被拉长的新闻采访战线,因为它并不是由一个标志性的时刻组成,是由连续的恶劣天气促成。

很多平面媒体的反应是相对滞后的,但后期的反应速度又是超前的,因为大雪和春节、春运相伴而行,一家区域性媒体如何做好南方雪灾的大文章?鲁中晨报做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第一时间到达,如何采访?采什么?其实北方对于雪的概念比南方更为熟悉,单纯地报道雪显然不能满足读者对于雪灾信息获知。

鲁中晨报采取的措施是:让记者跟随从鲁中地区向南方雪灾地区运送蔬菜的大货车挺进。

实践证明这是―个非常好的办法,不但可以快速到达雪灾之地,而目整个行程就可以写成一篇非常好的稿件。

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半个小时后,鲁中晨报总编辑就下达了立即赶赴灾区采访的指令,之后鲁中晨报两名特派记者在24小时内克服种种困难抵达了都江堰,这在国内媒体中都不多见。

山西王家岭透水矿难是近期的一个热点新闻。

灾难降临。

全国媒体的关注点是从那个井下传来的敲击声而全面展开的。

得到消息的那一刻,我以最快的方式赶赴,发来的第一现场的报道,不但在山东是独家的,而且被国内众多媒体转载。

灾难性报道的规律和原则      对灾难的第一现场怎么报道?   首先,记者要明白灾难发生的原因,目前造成的危险,现在的进展速度,人们的反应、解决之道等。

灾难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给媒体采访带来很大的障碍,所以记者采访中应尽可能地搜集事态发展的信息,然后在大量信息基础上进行独立分析、判断,以通过新闻报道对受众进行危机预警、舆论引导。

记者第一时间到达灾难现场后,面对的情况一般有两种:      1 信息部分被封锁,记者无法全面了解。

2 信息已经被过分渲染,已传播信息与真实信息出入大。

被过分夸大的事情极易导致媒体报道走向极端,从而背离事实本身。

媒体真实、客观和适度的报道,能起到社会预警、安抚情绪和鼓舞士气的作用,推动危机尽快解决,把损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这是具有社会责任的媒体应该做的。

南方雪灾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后,我国媒体灾难性报道的环境日趋宽松。

各级党委、政府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支持媒体在突发性事件中及时公开报道

灾难发生后,即使当地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情愿公开相关信息,但随着事态的发展不得不公开。

一些事件的最新消息很可能首先简短地出现在官方的网站,而身处一线采访记者,―般无暇顾及这些,后方的编辑却可以大大弥补这―方面,山西王家岭透水矿难的报道中,鲁中晨报就加强了采编联动。

灾难性报道一般遵循两个采访与写作路线:一是不断发展的动态消息。

二是深度报道

所有的灾难性事件的发展大都是前期轰轰烈烈,中期出现反复与各类谣言,后期对民众全面安抚。

灾难发生了,但生活是不能停止的,社会还要继续前进,所以灾难性报道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笔者认为灾难性报道的一些基本原则还是有必要遵守的。

1 必须注重新闻基本事实。

抢新闻,抢时效,记者很可能“剑走偏锋”,求轰动、求快,报道很可能出现事实偏差,灾难性报道一定要准确。

2 减少血腥场面还原。

汶川大地震后颓垣断壁下挖出的尸体是残缺不全的,每个深入其中采访记者都受到心灵的震撼。

但是这个也要尊重采访的事实进行还原吗?笔者认为要弱化处理。

3 灾难性报道务必要有反思。

灾难性报道,不仅要勇于揭示真相,鼓舞社会人心,谋求解决之道,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认真反思灾难带来的教训,总结经验,让人类社会进步少走弯路。

只有这样,灾难性报道才不会是简单线性的,而是立体的、有厚度的。

(作者为鲁中晨报重点新闻部主任)。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