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抠门”精神办绿色大运会] 大运会

大运会开幕式不放烟花,不请大腕”;“大运会开幕式舞台用1100万个废弃的塑料瓶搭建”;“大运会场馆建筑材料遵循节能和再利用”;“用网络虚拟方式传递大运火炬”……深圳大运会不仅倡导“绿色”,其筹办的过程也一直坚持节俭办赛的原则。

然而,绿色大运会仅仅是一个起点,以打造“绿色城市”为目标的行动正在更广的范围内推进,让水更清、让天更蓝,让绿意更多,让城市更宜居。

深圳选择举办“绿色大运会”,不仅仅能省下大笔筹办经费,还将为提升城市功能,改善民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一样的开闭幕式:1100万个塑料瓶堆成大舞台   几乎已成重大赛事开、闭幕惯例的烟花,在深圳大运会上将难觅踪影,大腕明星们也不会出现在舞台上。

深圳大运会执行局有关负责人说:“只要够创意够激情,没有烟花、不靠明星同样可以创造出‘不一样的精彩’。

”   深圳大运会开、闭幕式真正的主角是全世界的大学生代表,也许还有1100万个塑料瓶

用废弃塑料瓶搭建大运会开幕式舞台?不要好奇,这是真的。

6月5日,大运会闭幕式指挥部向市民公开征集1100万个塑料瓶,用于搭建大运会开幕式舞台,此举将为开闭幕式节省一笔可观的费用。

“回收废弃塑料瓶只是一个手段,目的是利用大运会开幕式契机宣传低碳和环保,希望市民带动身边的家人、同事和朋友共同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来。

深圳大运会开、闭幕式指挥部负责人称,征集到的塑料瓶经过加工处理,将作为开幕式舞台的主要材料,大组委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传递给所有观众一个信息,那就是简约、节俭。

大运会闭幕式指挥部负责人表示,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绿色、环保同样也是本届大运会的主题,在整个创意制作过程中,开、闭幕式创意团队跳出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的模式,更加强调简约、节俭和环保。

不一样的场馆:省出来的场馆   深圳建筑工务署负责大运会中心场馆建设的工程师,都会毫不吝惜地夸奖“绿晶石”的美感和精巧:“三个(场、馆)2010年都拿了国家钢结构方面的最高奖――全国钢结构金奖。

”   据介绍,体育场为实现“水晶石”的建筑造型,屋盖钢结构采用国内首创的单层空间折面网格结构,该结构是国际上最新颖的一种结构形式,受力体系复杂,首次在国内大型体育建筑当中采用,其加工及安装难度不亚于奥运“鸟巢”。

大运会中心体育馆争得了国际一流场馆的名头,这名头却不是拿钱砸出来的,而是节约省出来的。

据介绍,体育馆中采用变风量空调系统,可根据负荷变化调节场馆送风量。

通过对外围护结构进行合理的自然通风和机械排风优化设计,降低夹层温度和空调冷负荷。

同时,观众厅采用分层空调设计,无需冷却高空较热空气,降低建筑能耗。

体育馆同体育场、游泳馆一样,外围护结构节能建材采用PC板、PTFE膜,XIR夹胶玻璃、高分子防水卷材,体育馆还特别采用了轻质声学复合板,建筑外观与节能功效统一。

体育馆使用XIR玻璃17400平方米,这种超节能夹胶玻璃,通透、明亮、隔热、隔音、环保、防眩光。

XIR玻璃可见光透过率高,超过70%,可见光反射率低于8%,屏蔽99.8%红外线及紫外线,为室内带来“凉爽的阳光”,有效隔阻热量,确保夏天外热内凉,极大节省空调费用。

不一样的资源利用:再生水、雨水一个都不放过   大运会中心位于龙岗中心城西区,是一个山青石奇水美的别样天地,融会了青山、“碧石”、翠树,它是整个“盆景山水”的点睛元素。

游泳馆、人工湖构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水系,所谓流水不蠹,大运之水是怎么循环的?又是怎么净化的呢?   深圳建筑工务署有关负责人介绍,除了泳池用水、饮用水以外,大运会中心充分实现了中水回用与循环使用,主要包括雨水利用技术、再生水回用技术、节水设备应用等。

深圳建筑工务大运管理处处长刘志达说,游泳馆两个池注满水约需10万立方米。

照此数据,除以2009年广东省人均年用水量480立方米,够一个人用208年,够一个家庭用70年,差不多是一辈子了。

“这些水资源肯定不会白白浪费。

”刘志达介绍道,大运会中心各场馆都配有水净化、水循环设备,比如游泳池里的水,游泳池过滤系统反冲洗排水还有各场馆淋浴间废水,经处理后,将回用于冲厕及周边约两万平方米硬铺地面冲洗和绿化用水。

这些水会再经分类处理或节约使用,比如冲厕所这样的生活污水会经管道送进更专业的横岗污水处理站,净化后再次成为中水,汇入全市中水回用系统调度利用;绿化用水则会在智能绿地灌溉系统的监控下节约使用,该系统能有效监控绿地土壤湿度,自动开启喷灌设备,大大降低浇灌用水消耗。

这还不算完,大运中心强调山、石、树、人的自然化一,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雨水落地怎能放跑?   市建筑工务署副署长叶虔说,这时就要我们的透水混凝土地面展示吸水魔术了。

“室外地面全部采用透水混凝土,在大暴雨下可实现表面无径流、无积水,看上去有空隙吧,可轻松承载重载卡车、客车。

”   专业材料上说这透水混凝土的透水系数达3mm/s,太抽象。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拿起一只半升装的矿泉水,底上口下,外加挤捏,几秒钟水便倾泻而出,落在地上水花没见一个,沾地便消失了,像浇在了海绵上。

工程人员说,就算拿水管直接扔在地上不停放水,也顶多出现脸盆大的水渍,连水洼都不会有,“小溪”更见不到。

刘志达说,奥妙在这混凝土下,不满纵横交错的暗沟,就像人体的毛细血管,收集渗透水,迅速送进人工湖补充景观用水或者储存用来灌溉。

大运中心因此也就成了再生水、雨水的集约利用中心。

不一样的场馆布局:融入城市   如何能让大运会场馆适应多种比赛要求,并在赛后充分发挥作用,是深圳大运会中心开建伊始就非常重视的问题。

深圳市将大运村选址在了新建的市职业技术信息学院,村内的建筑和房间格局,都是参照大学校园宿舍标准建造;赛时将学校“暂借”给了运动员,比赛结束后,大运村就变成了学生的宿舍。

一座名为“南朝世居”的纪念园,在大运村内与现代建筑相得益彰。

它位于运动员公寓A楼楼下,正是格坑村的百年祠堂。

由于祠堂对于传统宗族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格坑村的历史中也承载着众多的集体记忆。

格坑村民曾经朝夕相处的“南朝世居”,经过文物专家们的鉴定,历史文化价值被发掘出来“大运村将为古建筑‘让路’”,成为大运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值得玩味的事情。

深圳市领导就是否保存这些祠堂、民居,大运村建设是否为这些历史建筑“让路”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据了解,“南朝世居”保留了清代广府建筑格局,是龙岗广府陈姓繁衍、发展、迁徙和开发龙岗的历史见证,是研究深圳广府民系及其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其古建筑中的祠堂和民居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大运村建设部门的深圳建筑工务署有关人士称,当初格坑村民们都反对将祠堂进行拆除,但最后村民能考虑到大局,与大运村达成了一致协议,由工务署在大运村中用老砖老瓦重新修建一个和原祠堂相当的“南朝世居”纪念园。

如今的大运村内,关于格坑村的记忆主要包括“思源亭院”和“纪念墙”两部分,寓意为格坑村居民为了大运会以及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从大局出发,支持政府迁离故地。

在建设过程中,建筑材料尽量使用原“南朝世居”拆下来的建材,如砖、瓦、石材、木材、木雕等。

“纪念墙”利用原格坑村图片进行丰富,由奥运章篆刻家李建忠题字,著名影雕大师刘碧兰雕刻,在园内撰写并刻下一篇铭文,以示纪念。

不一样的理念:“绿色城市”打造宜居环境   秉承节俭的原则,深圳没有为大运会新建媒体村、赛事场馆,2/3为临时或翻新维修改造,省下的钱用在了改善城市建设上。

深圳举办大运会,不仅赛事要办得精彩,更重要的是通过大运会,推动城市功能的提升,为市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这是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对举办大运会意义的论述。

事实上,就在深圳大组委践行“绿色大运”亮点频现之时,以打造“绿色城市”为目标的行动,在一个更广的范围内快速推进。

数据显示,过去5年时间,深圳投入到水环境治理的资金高达151亿元,全市河流污染指数下降23%。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以黑臭闻名的福田河、新洲河、大沙河,因为投入空前的“绿色城市”行动,实现了旧貌换新颜,深圳“水更清”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

更多的“绿色城市”行动还在继续:在限行黄标车并关停300多个重污染锅炉后,深圳的天更蓝,空气更清新了;在固定监测点、划定隔离区后,深圳市民的用水安全更有保障了;在新修数百公里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后,市民骑车、散步的环境更加怡人了……   在打造“绿色城市”,筹办“绿色大运”的同时,深圳正在刮起一场“绿色”旋风。

大运会筹办期间,深圳市人居委倡导和鼓励每位市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自觉选择绿色消费方式,发掘在深圳生活的低碳典范,普及低碳生活方式,更好更全更深地融入绿色生活。

此外,市人居委还尝试用时尚和轻松的方式包装“绿色”:聘请“绿色大运形象大使”、举办“绿韵悠扬”深圳大学生国际环保音乐会、“中国(深圳)国际青少年环保节”、“2011年深圳市民环保奖评选”、组建绿色大运志愿者联盟……所有的努力背后,都是希望将“绿意识”植入市民心中,为“绿色城市”的建设积累足够的人气。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