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是新闻的主要标准】 衡量新闻真实的标准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真实新闻的生命,新闻有没有社会价值,首先要看它是否真实

真实是检验新闻的主要标准之一。

新闻作为反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工具,是联系党和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所以必须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

那些随心所欲、胡编乱造的假新闻,不仅经不起受众的推敲,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时至今日,新闻真实性受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关注和重视新闻真实性问题,是我们每个新闻从业人员应有的责任和道德良知,时代和人民更是要求新闻要以更高的品位和理论价值以其真实性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究竟什么是新闻真实性呢?新闻真实性就是指新闻报道要求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

即:“所报道事实真实而正确的,对事实的理解是实在性的”。

新闻真实性具体应该这样表述:“所有选择报道新闻要素都要交代清楚,做到真实可靠,准确无误;凡是连续性之事件都要报道全过程,反映事物的全貌和真相、整体和局部、主流和支流、得和失、喜和忧;重要的事实,凡是有需要与可能的都应作深度报道,力求反映事物的本质

”   新闻必须真实真实性是新闻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整个新闻事业大厦的基础、全部新闻活动的基点。

一篇新闻报道的要义就集中在“真实”二字上,真实新闻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新闻报道的内容准确地与客观存在的事实相符合,真实性即为准确性。

事实新闻的本源,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

事实在先,新闻在后。

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新闻报道真实反映客观事实新闻的生命所系,真实新闻的生命,新闻媒体传播客观事实信息,人们正是从新闻报道真实准确的信息中了解客观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

坚持准确真实新闻报道,必将得到受众的信任、支持乃至爱护。

真实性是取信于民的力量所在,国外新闻界有一种说法:“记者的舌头是缩在后面的”,其实就是要求用事实说话,不提倡记者直接站出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毛泽东同志就曾说过:“做宣传工作的人对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写一顿,是万万不行的。

”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维护新闻真实性。

而这几年报道失实的情况屡有发生,严重地损害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也使受众产生误解,主要表现有:   采访不全面。

只听一面之词,不对比、不核实,从而造成失实。

捕风捉影,道听途说。

有的人为了一己利益,编造假新闻,丢弃了新闻职业道德。

夸大宣传,牵强附会。

有些人为了迎合不正之风,不惜主观片面,把牛毛说成钢筋,芝麻说成西瓜。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在新的历史时期仍要坚持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作风。

一是敬业的作风,热爱党的新闻事业,献身党的新闻事业。

二是实事求是的作风,报实情、讲真话。

”   新闻真实性在我国新闻界历年来都将其放于至高无上的位置,是不可逾越的,它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也是整个新闻报道的原则以及新闻采访的灵魂。

它体现着新闻的基本特征、性质、要求。

对于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而言,维护新闻真实性是重中之重。

那么如何维护新闻真实性,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责任:   首先,做到新闻事实真实新闻本质真实

新闻事实是指新闻报道过程中选取的和未被选取的以结晶的形式出现的社会事实

新闻事实真实是指可以选取来进行新闻写作的那些真实的社会现实。

刘明华在《新闻与教程》一书中指出:“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新闻事实真实性一贯受到重视,也非常重要。

如果说新闻的本源是事实,那么新闻本质就是真。

新闻本质真实是指透过新闻事实而发现的规律性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是真实的。

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见在实际的采访工作中,真实事实并不是所看到的,而是深入里面发现的本质

所以新闻报道必须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状况的本质真实

新闻从业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更需要做到现象真实本质真实的辩证统一,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出发,了解真实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做到选取真实新闻事实的同时也看到新闻事实本质是否真实,是否具有代表性;应深入实际采访,了解真实事实

不能只看表面现象,有些事实的表面被人为地进行伪装,呈现在眼前的就是虚假的,所以必须深入实际,做到真实性主客观的统一。

准确把握真实就要靠记者深入实际采访得到第一手材料。

著名记者穆青就是在兰考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采访后才写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著名通讯的。

其次,维护新闻真实性要求必须维护新闻报道中的真实

这就要求我们:   新闻报道要做到语言准确真实

所谓新闻语言其实是指新闻作品的语言

新闻语言以使用本民族规范化的语言为基础,依照新闻报道的特殊要求加以改造,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新闻语言要求准确、清晰、生动,其中以准确为首要核心。

新闻界也把新闻语言的“准确准确、再准确”奉为格言,这就要求记者在新闻报道语言的运用中要准确真实地表现新闻事实,这也是新闻语言的运用目的所在。

《解放军报》一篇题为《中国主权不容侵犯》的报道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民的感情不可辱,中国主权不容忽视。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的领土决不是哪家军队可以随意溜达的“后花园”;中国的领海决不是哪个国家的舰艇随意游弋的“游泳池”;中国领空也决不是哪架军用飞机随便进出的“空中走廊”。

以保卫祖国为己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国家利益为利益,以国家的意志为意志,时刻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这里记者用平实准确语言,有力地突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捍卫国家主权的精神,让人不禁肃然起敬,让人感到自豪,让人崇拜。

这就是语言准确的魅力所在。

新闻报道要注重新闻来源的准确真实

每个记者在报道时都不能凭空捏造,没有新闻来源的写作报道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程道才教授在《西方新闻写作概论》一书中提出,西方记者经营运用的新闻来源包括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目击者及知情人。

新闻报道中应特别注重新闻的来源,来源必须真实可信,这也需要记者在选取新闻来源时要坚持核实新闻来源的原则,不能只为了追求新闻的时效性而不注重新闻真实性。

如被评为2005年十大假新闻的《新季报》中,记者自称以“越洋电话”的访谈形式采访郎平继而报道郎平应邀执教美国排球队之事,而后来郎平澄清事实说并未接受该报记者的采访,从而使该报名誉受损。

新闻报道的要素必须完整、真实

新闻报道的各个要素必须完整、真实,同时也包括新闻事件的环境、条件、过程的真实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甚至是心理活动的真实

新闻写作中,决不能忽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细节真实的描写。

一些失真的报道在写救人事件时,往往会写英雄在救人的一刹那的一些英雄的想法,但事实是在危急情况下发生的,英雄哪有时间想那么多。

前苏联记者波列沃依是世界闻名的战地记者。

二战后,转入和平时期,他到工厂采访,完成一篇以一位老人为中心人物的报道

采访时这位老工人戴着帽子,波列沃依没有多想,到编辑部后,为了报道生动,他加了这样一段描写:“老工人早早地起来了,穿上节日盛装,刮了脸,仔仔细细地梳了梳头。

”稿件登出两天,老人便来到编辑部问道:“你都写了些什么东西”,然后摘下帽子,波列沃依这才发现老人原来是个光头。

凭空设想只会闹笑话。

再次,必须准确地运用新闻背景。

因为新闻背景是新闻事实产生的环境、条件,是用以说明、解释或衬托新闻主体,并彰显其新闻价值的附属事实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背后的新闻

新闻真实,是质与量的统一。

新闻从业者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地维护新闻真实性。

要在提高自身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作风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同时,提高记者的职业道德。

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保持廉洁奉公的工作作风,保守党和国家的机密,辩证地看待每一个新闻事实

新闻真实性伴随着新闻的产生而产生。

在当今社会,更要求新闻必须真实准确

随着我国对新闻真实性的日益重视,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更要牢记新闻真实的重要性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新闻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原则。

让全社会都来关注新闻真实性,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编校:郑 艳。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