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癔性失语38例疗效分析

【关键词】 特效穴。

【摘要】 目的 观察总结针刺不同穴位癔性失语疗效,找出特效穴。方法 经验总结与对照比较方法,主要将单独针刺内关穴,内关穴合用其它穴位,未针刺内关病例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单独针刺内关穴及内关穴合用其它穴位病例组的疗效显著优于未针刺内关穴的病例组。结论 内关穴为针刺治疗癔性失语特效穴。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癔性失语 内关特效穴。

笔者用针刺法治疗癔性失语3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0年12月~2003年12月我院收治病例38例,女25例,男13例,15岁以下7例,16~45岁23例,45岁以上8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75岁,平均(27±3)岁。癔性失语为受精神刺激后突然发病,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h,不能象某些病例可集中一定病例数,同时进行分组对照,疗效判定。

1.2 诊断标准 癔性失语属癔症,因受精神刺激或不良的环境影响,表现为对外来刺激不应答,尤以不说话的一种临床常见症,多见于中年女性,多有反复发作史,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h。临床主要表现:(1)癔症性抽搐发作:突然倒地,全身僵直,角弓反张,四肢不规则抖动,呼之不应,但无唇舌咬伤、跌伤,无大小便失禁。(2)失音、缄默。(3)意识障碍:可为意识朦胧状态,或为昏睡、呼之不应、推之不动、四肢发硬、僵卧于床,但生命体征平稳,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及病理征等[1]。

1.3 治疗方法 针刺疗法,主以泻法。取穴:开四关,水沟、内关,另可酌加会阴、灸百会等。四关为双侧合谷、太冲,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水沟、百会属督脉,水沟为督脉与手足阳明之会,百会又叫三阳五会,为督脉、手足三阳、足厥阴之会,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会阴属任脉,为任、督、冲三脉之会[2]。

针刺以上穴位多有效,起效时患者叫出声,语句简短,如“气死了”、“不活了”等,多与发病前的精神刺激有关,或诉针刺部位难受等。此时阳证的四肢僵硬缓解,情绪安定并渐安静入睡,醒后正常出院,阴证则四肢活动,说出心里话,或要喝水、进食、回家等。

1.4 疗效判断 根据临床实践,针对本病症的针刺疗法,拟定以下疗效判断标准:(1)5~10min起效特效;(2)10~15min起效为显效;(3)15~20min起效为有效;(4)20min以上不列入分析。

2 结果。

随机针刺不同穴位组,记录疗效见表1。

表1 38例病例针刺起效时间 例(%)(略)。

由表1可见38例总有效率89.6%,总特效率63.2%,未针刺内关病例特效率14.3%,针刺其它穴位合用内关病例特效率73.7%,单针刺内关病例特效率75%。单独针刺内关病例组及针刺内关穴合用其它穴位病例组的特效率显著高于未针刺内关病例特效率,P0.05。

3 讨论。

癔性失语多见于中年女性,其次为青春期少年,再次为儿童及老年人。既往资料发病年龄15~35岁[1],38例病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75岁,15岁以下7例,15~25岁9例,25~35岁14例,45~60岁5例,60岁以上3例。基本符合既往资料记载,但儿童、老年人、青春期少年似有上升趋势。可能有以下原因:(1)独生子女现象;(2)人口老龄化;(3)青少年处生长发育及求学阶段,生理、心理变化大,学习压力重。

此病症中医属郁证,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或痰火蒙窍所引起的一类病症。主要症状为情志异常,如悲戚过度、痴呆、缄默,或突然失语、失明、胸闷气逆,甚至晕厥,或肢体麻木、瘫软、抖动等[2]。

病因辨证为内伤七情,思虑、郁怒,损伤心、肝、脾;脏腑经络辨证属心包,手厥阴经;肝,足厥阴经;八纲辨证主要分阴阳虚实,总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证。可分为阴阳二证:阳证表现为急性面容,面色潮红,呼吸急促,甚至满头大汗、口吐白沫,唇舌及全身抖动,或全身四肢僵硬如棒。阴证表现为四肢痿软,表情淡漠,不动不语。但皆无唇舌咬伤,无跌伤,无大小便失禁,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病理征等[3]。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