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应届毕业生如何谋得好饭碗】金融危机是如何形成的

职场新人须回答的十个问题      有些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在职场上遇到很多挑战,却抓不到要领,挫折感很大,若能随时警惕地问自己以下十个问题,人人都能有很好的表现。

第一问, 你是否知道谁是你的老板工作上你该对谁负责,是你的直属长官,还是资深同事,或是公司的总经理?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很多人真的不知道自己的老板是谁。

第二问, 知道谁是老板以后,你是否了解老板要求的是什么?他希望你对他及组织可以产生何种贡献?据我所知,大部分人不曾深入探讨过这个问题。

第三问,你是否知道需要哪些技能才能达到老板的要求?      第四问,要经过何种方式的学习才能建立这些技能?      第五问,要了解,你和哪些同事一起工作? 哪些人可以协助你完成工作?      第六问,你和这些人的关系如何?有无默契及共识?      第七问,你期待从他们身上得到什么协助?你是否也在协助他们?      第八问,你是否知道你的工作表现如何,你用何种方式来评估你的表现,评量后能否找出改善、提升绩效的方向及方法?      第九问,除了你现有的工作之外,还有哪些项目你可以做出贡献,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第十问,你可以和主管做良好的沟通吗?能够和主管讨论上述问题吗?还是遇到主管只能躲得远远的?      在职场中,任何人都该知道自己追求什么,更该知道企业需要什么,充分了解自己能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其实,无知是最大的恐惧,求知可让你知道方向,找出方法,并且身体力行,完成个人与企业的目标。

具有多项能力 就业比较容易      考个大学念,毕业后才找得到好工作!等到大学毕业时,才发现这只是南柯一梦!林小姐虽然已经有北京某大学的高学历,不过为了更具竞争力,她又多修财经的辅系,有双学士学位,虽然延迟一年毕业,但一毕业就获得趋势科技录取,立即找到年薪十万元以上的工作

林小姐说,如果没有双学位的辅助,光凭大学毕业证书,未必可以找到好工作

林小姐的想法反映了许多大学生的心理,为了不让自己失业,大学生大都采取修双学位以及继续到研究所深造取得硕士学位的方法,让就业更具保障。

然而有五成九的大学生不认为念研究所就能让自己的竞争力提升,在大学学历的高失业率阴影下,大学毕业生大都是盲目地继续深造,只为了让学历升级。

学历不是万灵丹,选择未来产业发展相关的科系,就业才会相对容易。

因此只有掌握能力,才是避免无止境追求学历的恶性循环,意即学校所学,正是企业所需,切莫心高气傲,不在乎从底层开始。

工作当成你的事业,机遇就在不远处。

参加创业比赛学习企业所用知识      从大学生进入校园的第一天起,就必须为未来就业做准备。

知识跟市场,其实可以很贴近。

但对学子们而言,这方面的结合却相对落后。

教授与学生的士大夫心态不改,大学生花了四年的时间,仍旧训练不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管理教育应该从创造一个公司开始,选择一项产品,让学生来设计筹划这个公司,他们就会学到很多的生产、营销及财务知识知道公司是怎么一回事,而不是学习每个独立的管理功能。

过去全美顶尖的哈佛商学院也曾面临相同问题,但自 1995年来,哈佛已经将一年级一般管理学课程改为创业管理,而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为了让知识产业化,连主修生物科技的学生,亦需修习创业管理的相关课程,让知识与市场脉动结合,为的就是要训练出当今企业需要的人才。

学生被训练当作产品经理,许多科技公司都需要这样的人才,因此工作机会比别人多很多,如果所学是企业所需,学历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重点。

改变心态增加抗压力      曾经在某大学担任毕业班主任的助理教授王先生表示,他所教的新闻系学生即将毕业了,才说对新闻工作一点兴趣也没有,这种情况在大学生来说相当普遍。

曾经有个有线电视公司到学校来选主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上百名学生中,选出两名有潜力的学生准备受训当主播,最后这两位获胜者却因为考上空姐的工作,而选择放弃当主播的机会,她们的理由是:新闻工作太辛苦。

王先生认为,大学毕业生价值观已经有很大转变,他们过度恐惧未来的困难,宁可选择轻松的工作做,相对也降低自己对事业挑战的企图心,这样的心态当然不利就业。

银星公司总经理杨先生强调,职场需要的态度是热情与执着,有了经验后,职衔与高薪会随之而来,他举台湾明基董事长李�耀为例,台大电机系毕业到宏�计算机工作,由小计算机工变成国内规模最大的计算机公司,宏�历经三次危机,李�耀也没离开,现在李�耀所领导的明基集团成绩众所瞩目,比起当初大学毕业到知名公司上班的同班同学,李�耀对第一份工作的执着与热忱,可能让他更成功。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