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线与道德底线 道德底线

近年来,国内不少银行都辟出了“一米线”。

所谓“一米线”,即指在各类服务设施中,在离服务工作柜台一米远的地方画有一道白色的隔离线,将正在办手续或付钞的顾客与后面排队的顾客分开,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文明接触,以奠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保护个人隐私。

“一米线”是双重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也可以说是这双重文明一个重要标志。

先说物质文明

如果那个公共设施不够大,硬要在面积很小的地方人为地划出一条线来,那么队伍就要排到外面去,排到街上去,这显然会造成另外的不便之处。

所以,只有当一个国家相对发达、经济比较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搞基础设施时才会把一切内容统统考虑在内,这时才有搞“一米线”的物质基础。

再说精神文明

公民有自觉排队的习惯是搞“一米线”的基础和前提。

在此基础上人们才会乐于接受“一米线”并自觉遵守“一米线”规则。

试想,当人们上公共汽车时一窝蜂地往上挤,当人们在售票处随心所欲地“加塞儿”,在由只具有这样的觉悟和公共道德修养的城市里设置“一米线”,岂非形同虚设!   在国内,大家都对拥挤和不排队现象司空见惯并头痛不已。

排队似乎成了国人的一种下意识的本能。

不把一个窗口堵成一个蜂窝绝不罢休。

有时即使只有一两个人,插队者也会满不在乎地挤到窗口前,甚至心安理得地把拿着钱或信的手径直伸进窗口

这实在是很不文明的行为。

但不文明礼貌仅是表象,在这表象的后面隐藏着私心。

有人会说。

这都是些小事情,不就是插个队吗,何必小题大做?其实不然。

小事不小。

从个人的角度说,它反映了不排队者的个人素质及教养;从社会的角度说,它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素质和精神面貌。

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不良现象呢?笔者曾亲眼目睹过美国的“一米线”及其“神韵”:一下飞机,在海关柜台就有一条白色的“一米线”,但实际上,有的线长达三米甚至更多。

所谓“一米线”,在机场海关只是一个起码的距离。

而在机场问询处,服务者全是老人,以老妇人居多,那里并无“一米线”。

但我看到当有人哪怕只有一个人上前问讯时,后来的人也自觉地与前面的人保持一定距离。

笔者当时十分惊讶:想不到美国人的道德水准这么高!   后来,笔者足迹所到之处,不仅看到在各种公共场所人们都自觉排队,有条不紊,秩序井然,而且到处都有“一米线”:在银行汇兑柜台、餐馆候座台、旅馆登记处、邮局寄信窗口影剧院售票处、机场行李托运处、换登机牌点、公园游乐场所售票处、超市结账处……总之,在一切公共场所都有这种“一米线”,大建筑物内还有很多“三米线”。

也许有人认为在餐馆和影剧院设置“一米线”意义不大,只要自觉排队就是,何必多此一举。

其实不然。

美国人看来。

设置“一米线”首先是体现“先来后到”的绅士原则。

其次,尽管在这样的场合也许确实并无重要隐私可言,但美国人不喜欢别人知道自己吃什么饭菜,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有几个人一起看电影、看什么影片、看什么场次、坐在什么位置。

这真是对于个人行为的极大尊重和保护。

笔者有一次陪亲戚去美国一个州的土地局办事,那里属于政府机关,没有“一米线”。

当我的亲戚办手续时,我坐在厅里的沙发上翻看杂志。

后来,陆陆续续又进来了几个人。

当公务员招呼其中一个上前时,他马上指着我说:“该他啦!”我当即声明我是陪别人来的。

由此可见,即使在没有设置“一米线”的地方,在美国人头脑中也有一条无形的“一米线”。

这就是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

“一米线”是每一个公民的公共道德底线,也是我们做人处事的道德底线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