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职工食堂的管理与改革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饮食质量给予了高度重视,却忽视了健康

企业职工食堂如果按照传统的管理方式,为职工所提供的食品是按照计划内的资金量进行调节的,忽视了企业职工健康

目前企业职工中,部门群体已经出现了三高症状。

这就需要在企业职工食堂改革中,从养生的角度对食品内容进行调整,以维护企业职工健康

本论文针对企业职工食堂的管理与改革进行研究。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企业职工食堂;管理;养生;改革   职工食堂的主要功能是为单位的职工提供饮食,同时还关乎到职工健康

特别是目前企业职工普遍生活水平提高,在饮食结构上发生了变化,使得一些职工出现了明显的亚健康症状,三高问题已经在企业职工群体中成为了普遍现象。

这就需要企业职工食堂在强化管理工作中,还要从养生的角度进行改革,从施工健康的角度调整食品,营造健康饮食氛围。

一、企业职工食堂所采取的管理措施   (一)要对职工食堂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   职工食堂的管理人员在引进人才的时候,要注重挑选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以在短时间内就能够适应食堂的工作,并给食堂带来活力[1]。

特别是对于食堂食品方面,可以提出创新意见,以能够从职工健康的角度对现有的食品结果进一步完善。

(二)职工食堂要完善考核标准   职工食堂要完善考核标准,就要对职工食堂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管理,提高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以端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以保证职工的用餐质量。

(三)职工食堂要强化监督食品质量   面对企业职工三高群体人数逐渐增多,就需要在食品方面进行调整,并强化用餐质量监督工作,以保证职工的服务质量[2]。

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饭菜质量,并对三高群体注重健康引导,以塑造健康食堂氛围。

二、企业职工食堂改革措施   企业职工食堂为了提高食品的质量,同时考虑到职工劳动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力,就会为职工提供丰富的菜肴,以使得职工身体所需要的营养得到补充。

目前,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食物,却忽视了健康问题,导致企业职工中部分群体已经出现了三高的症状。

企业职工食堂实施改革中,不仅要让职工吃饱、吃好,还要关注职工健康,因此要对于食品的结果进行改变,从养生的角度为职工提供食品,以保证企业职工的身体健康

(一)企业职工食堂改革要做到饮食生活化   企业职工食堂改革,要职工需求的角度出发。

进入到具体的实施环节,就要在为职工提供食品的同时,还要注重养生之道,让职工吃出健康

饮食生活化,就是从生活的角度对食堂饮食进行调整,将食堂作为职工生活中的一部分,让职工不仅吃的满意,还要吃的健康

同时还要发挥食堂健康饮食引导作用,将食堂的可利用空间都利用起来,将健康宣传内容对这些空间进装饰[3]。

食堂还可以用视频播放有关健康饮食的片段,引导食堂职工树立健康意识,以在食品的选择上健康化。

(二)企业职工食堂改革要求食品烹饪健康科学   食品烹饪关乎到饮食者的身体健康

职工食堂的炊管人员要摒弃传统观念,而是要从健康养生的角度选料、烹调,同时还要注重装盘造型,以使得菜肴对职工产生吸引力。

如果条件允许,炊管人员还要轮流接受培训,不仅要学习新的菜肴做法,还要补充科学文化知识和烹饪专业技术,以使得炊管人员具有创新意识,对食堂的菜肴不断地翻新。

食材的选择上要注重新鲜、干净,烹饪的过程中要注重养生之道,以满足职工健康需要。

(三)企业职工食堂改革注重饮食健康   企业职工食堂改革注重饮食健康,即要在吃味道的同时,还要吃营养、吃花样。

食堂对于营养的定位不再定位于鸡、鸭、鱼、肉,而是要倡导清淡饮食注重营养搭配,还要美观卫生,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对职工饮食结构进行改进[4]。

食堂的炊管人员要对烹饪人员的烹饪技术以高要求,以保证食堂饮食质量,特别是在烹饪的过程中,对企业中的三高群体要充分考虑,针对于此制作菜肴,使得企业职工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单位的职工食堂关乎到职工的身体健康

要将职工食堂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要保证食堂饭菜的品质。

特别是目前的企业职工都特别关注健康食堂饮食就要从养生的角度?M行调理,一方面可以保证食品质量,另一方面也起到健康宣传的作用,对职工健康饮食进行引导。

企业职工食堂管理工作中,还要实施必要的改革,以促进食堂事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占涛.如何提高职工食堂管理水平经验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11):57—58.   [2]何清.浅析如何加强油田职工食堂的管理[J].化工管理,2016(04):75—76.   [3]罗梁.四川联通建设“职工食堂”[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5(11):38—39.   [4]贤郅梁.规范基础管理,调动职工积极性――我当食堂管理员的几点体会[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2014(12):15—16.   (作者单位: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