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究

[提要]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

当前正处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同时我国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责任重大、使命艰巨。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新常态;农村劳动力转移   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新常态下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项目编号:JRS—2016—6002)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1月10日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意义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与建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城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获得感明显增强。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相对不平衡。

根据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2,截至2016年我国仍有农村贫困人口4,335万人。

如何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快速实现脱贫,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如期实现,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仍是一条最为重要而切实可行的路径选择。

可以说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实现优化配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更是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民增收、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项。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农民受自身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低等不利因素制约,不能够快速适应新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

随着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第三产业在总量和增长速度上相对于第一产业具有压倒性优势。

尤其是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政策更为宽松,我国农业产业要面临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而我国农业无论是在劳动生产率,还是劳动力综合素质水平等均不具有比较优势。

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崛起,以及来自全球的竞争,使得我国每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总量减少,但仍需有相当数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但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因受不利因素制约,不能够快速适应新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在二三产业发达和聚集的城市生存、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就业优势越来越小,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受房地产业、建筑业、钢铁等产业下滑,化解产能过剩等不利影响,就业空间趋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农村与城市改革的最为重要的推动力之一,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他们已成为产业工人的绝对主体,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规模达到28,171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效地弥补和解决了城市快速工业化进程中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着眼长远,我国产业与经济结构进入一个全面转型、调整与升级的历史性阶段。

受房地产业、建筑业、钢铁等产业下滑,以及相关传统制造产业等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虽总体形势乐观,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因自身竞争力不足,且每年均有数以百万计的新增剩余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而传统就业产业领域用工规模收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短时间遇到一定困难。

城市化严重落后于工业化,这就使得现阶段大多数农民工的生存状态无法与作为城市化主体的市民完全相称。

短时间内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不能在一种合法的秩序中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的无缝隙对接,真正的融入城市,成为城市有机的一分子。

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与城市文明还存在一定障碍,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设置了天然屏障。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   (一)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训练与教育。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以及城乡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这就使得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体整体受教育程度、文化素养不高,专业技能欠缺,面对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几乎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

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中专院校数以千万计的毕业生成为每年社会新增劳动力的主体,他们无论是在文化素?B、专业技能,还是在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更新的效率上都远高于农村剩余劳动力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今天,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传统产业受到巨大冲击,面对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广阔的就业机会与竞争,广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体短时间内显然很难获得更多竞争优势。

着眼长远,各级政府应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精准扶贫为契机,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对接行业企业与相关教育培训机构,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加快统筹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专技能训练,让广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体都能掌握一技之长,顺利实现转移就业

(二)有条件的地方应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上,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化等实现对接融合,而不是单纯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或无序的向城市输出。

有条件的地方应通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的就近转移就业,这既发展农村经济,又利于解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热点问题与难题,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切实路径。

各级政府应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己任,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切实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化等实现对接融合,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实现农村富余劳动的就近转移就业

(三)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创新创业。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稳步推进,产业调整、转型、升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产业调整、转型、升级的实质就是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键就是激发社会活力。

当下,激发社会活力的主体路径之一就是“双创”,通过“双创”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让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更好地发挥我国人力资源雄厚的优势。

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创新创业,既可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就业,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

各级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结合本乡本土实际情况,以及自身比较优势探索创新创业的有效形式与切实路径。

通过创办农家乐、农业合作社、专业种养殖、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有机蔬菜、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一系列形式,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开展创新创业的新局面,大力解放和发展农业、农村生产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四)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性问题。

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紧迫、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之一,同时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所在。

因为不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发展就实现不了均衡,农民、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就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度就会陡增。

虽然总体上来看,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全新阶段,工农及城乡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的面貌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广大农村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与面貌依然明显滞后于城市。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应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为城乡居民双向自由流动扫除制度障碍,加快推进城镇化,引导社会资金和资源向农村、农业投入,加强农民权益保障。

通过进一步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理性转移,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方式,让广大的农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通过引导社会资金和资源向农村投入,繁荣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农民实现就近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农民的权力。

通过一系列举措,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自由流动,“三农”问题得到系统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盖庆恩,朱喜,史清华.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14.3.   [2]刘亮,章元,高汉.劳动力转移与粮食安全[J].统计研究学,2014.9.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