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部真菌感染40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部真菌感染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对医院6年来确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真菌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病多见于老年患者,其特点是营养状况较差,往往多系统、多器官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反复发作,多次住院;住院期间反复使用抗生素、激素及有创性的检查和治疗手段,增加了患者真菌感染的机会。结论:临床医师必须提高警惕,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制订治疗方案时一定要通盘考虑,权衡利弊;特别在选用抗生素时,要针对性强、抗菌谱窄,产生效果后要适时停用抗生素,以减少真菌感染的机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真菌感染呈日益增多趋势,成为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难题。为了了解致病性真菌临床特点及探讨其防治对策,现将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COPD住院患者中40例呼吸道真菌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作如下报告。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0例呼吸道真菌感染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56岁~86岁,平均年龄72.3岁;65岁以上者31例,占77.5%;住院日12 d~83 d,平均住院日25.6 d。临床表现:40例患者中出现发热26例,体温在37.5 ℃~39.5 ℃,所有病例都有咳嗽、咯痰、气喘症状。咯脓痰10例,咯白痰24例,咯血或痰中带血6例,胸腔积液7例,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12例,CT和胸片多为片状或结节状阴影,肺纹理增多、模糊伴肺气肿征象。白细胞总数≥10×109/L者13例(占32.5%),中性粒细胞≥0.70者34例(占85%)。结核菌素(PPD)实验 72 h结果除3例(+)外,其余(—),实验室检查见低白蛋白血症(≤30 g/L)者21例(52.5%)。40例患者在病程中有1种~3种合并症,脑血管疾患后遗症4例,电解质紊乱7例,糖尿病14例,心力衰竭9例,高血压病17例,肺性脑病11例,消化道出血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6例。肺部真菌感染诊断标准:在原发病的诊疗过程中,出现呼吸系统症状、体征、发热、白细胞增多;X线胸片出现不能解释的片状或团块状阴影;影像学提示有肺部病变,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用一般细菌感染不能解释;连续3次深部痰培养为同一种真菌[1]。

1.2 真菌感染菌种分类 40例COPD患者,其中感染白色念珠菌的33例,占82.5%;热带念珠菌3例,占7.5%;酵母菌3例,占7.5%;曲菌1例,占2.5%。

1.3 抗生素使用及真菌感染情况 本组病例在门诊或入院后均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抗生素,用药时间5 d~42 d,平均时间25.4 d。二种抗生素的15例,三种或三种以上抗生素的25例,使用最多的抗生素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其次为氨基糖甙类、半合成青霉素等。平均用药时间(28.4±15.1) d;8例(26.7%)使用了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每日5 mg~20 mg静脉点滴,用3 d~10 d);随着抗生素应用种类的增多,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有增高趋势。

1.4 治疗及转归 肺部真菌感染一经确诊,即调整抗生素,并及时抗真菌治疗,本组患者全部使用氟康唑治疗,即氟康唑注射液100 ml静脉点滴,1次/d。首剂加倍,用7 d~14 d,痰菌转阴后改氟康唑胶囊口服,100 mg/次,1次/d,疗程视病情而定,总疗程1个月~2个月。其中29例治愈(临床症状消失,X线检查肺部病变消失,痰培养连续3次阴性),4例好转(临床症状改善,X线检查肺部病变吸收好转,痰涂片未找到真菌),7例死亡,病死率17.5%。用氟康唑后,本组患者未出现头晕、恶心、皮疹等不良反应,亦未发现转氨酶、血肌酐增高。

2 讨论。

2.1 发病概况 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为条件致病菌,其中约50余种对人体致病,20余种可引起全身感染。近年来真菌感染显著增加,国内尸检报告中,深部真菌感染的患病率已由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0.3%上升到11.3%,其中支气管、肺部真菌感染占50%~60%,而白色念珠菌感染又最为常见,约占57%~90%。国内研究资料显示[2],近年院内真菌感染率呈逐年增加趋势,特别是COPD患者院内真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同期院内真菌平均感染率,应引起高度重视。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