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制度熵的企业协同创新系统评价模型研究

【摘 要】文章从制度熵的理论视角,对企业协同创新系统运行机理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制度熵的企业协同创新系统评价模型,给出制度评价方法,为科学刻画一定时期内企业协同创新系统运行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企业协同创新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制度熵;协同创新;评价

一、熵及制度熵理论。

熵(Entropy)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提出,他在运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观察热现象时发现,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而不可能不引起其他变化。用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商被定义为熵(熵在希腊文中指演化),表示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系统的熵在可逆过程中保持不变,在不可逆过程中单调增大,这就是熵增原理。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熵的概念不断被拓展,被引入到不同的学科领域,并产生统计熵、信息熵、管理熵、耗散结构熵等诸多引申概念,大大丰富了学科的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者借用熵的概念描述任何物质运动方式、任何事物、任何系统的混乱度或无序度。系统科学引入熵的概念,提出熵值增加效应表现为当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协调发生障碍或者由于环境对系统的不可控输入达到一定程度时,系统很难继续围绕目标进行控制,从而在功能上表现出一定的紊乱。因此要掌握降熵手段,才能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制度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具有特定结构,发挥特定功能的系统。它不仅包含一系列观念认识上的非物质实体所组成的制度概念系统,还包括其所依附的动态机制。李志强教授(2007)首次提出制度概念,即在制度系统的演化过程中有序性减少,无序性增加的过程,是制度系统不确定性和无序程度的表现。

二、基于制度熵的企业协同创新系统评价模型构建。

(一)企业协同创新系统运行机理。

协同创新是一种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政府是协同创新体制的制定者,大学是新思想和人才的供给者,科研机构是发现与发明的推动者,企业创新价值在市场上的最终实现者。其内涵本质是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等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为实现重大科技创新突破,通过大跨度资源整合和深入合作,达成目标和行动的一致,并结成巨大的非线性系统组织。由于各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各创新主体的合作并不是自发的,如果没有国家意志的引导和制度安排,其结果很可能是个体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导致集体利益的最小化。因此,协同创新是一种制度安排,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如同科学和技术的知识进步会使技术变迁的供给曲线右移一样,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进步也会使制度变迁的供给曲线右移。

企业协同创新系统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开放性,企业的生命力源于开放的体制与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协同创新系统只有保持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协调,保障政产学研中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才会长期存在。二是整合性,协同创新系统促进分散的、自组织的创新活动在竞争和合作框架下有序化,形成整体的发展优势。它包含很多子系统,主要是资源、知识、行动和绩效。三是互动性,协同创新系统所包含的各子系统并非简单的加总,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同步并进的,子系统之间的良好匹配往往决定了整个系统效率,表现为各创新主体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知识共享、行动同步和成果共享。

(二)企业协同创新系统制度评价模型

降低企业协同创新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即提高其有序性,将个人欲望所造成的错误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需要的是一种高效率制度设计。如何进行科学的制度安排,衡量系统有序性成为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运用制度熵对企业协同创新系统进行评价,实际上是对于协同创新系统制度关系过程所反映的秩序和效率的状态描述。制度熵绝对值的数学模型表示方法为:

其中,S为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总制度熵值,i为影响系统熵值的各种因素。为企业在特定时段受各种因素影响的权重系数,Si为各种影响因素产生的熵值,即各一级指标的制度熵值。

KB为制度评价系数,是指系统在特定时期,受各因素影响使得每改变单位绩效所产生的熵值的变化。tij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下第j个子关系对于企业协同创新行为的影响而导致制度熵值变化的关系向量。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中第j个子关系的权重,且ij=1。为第i个影响因素中第j个子关系的制度熵值,即各二级指标的制度熵值。

(三)企业协同创新系统制度熵值计算步骤。

第一步,建立评价企业协同创新运行效果的指标体系;。

第二步,通过成立一个该领域的专家组(由m个专家组成),依据企业协同创新系统中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给定取值区间与对应的关系判别表,对tij进行综合测评并赋值,且,其中tijk为第k个专家的赋值;。

第三步,确定权重ij,令KB=1,根据公式(3)计算出Sij的值;。

第四步,确定企业协同创新系统各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i,根据公式(2)计算出Si的值;。

第五步,根据公式(1)计算整个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总熵值S。

(四)企业协同创新系统制度熵值评价分析。

通过对某一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实证分析,得出整个系统的总熵值,根据熵值判断出该系统现阶段的运行状态,可能有三种情况:

第一,若S=0,则说明该企业协同创新系统在一个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系统内部产生的熵增与从外部吸收的熵减相互抵消,各制度安排运行有序,系统的有序度达到最高,创新行为处于均衡状态。但同时,此时也是系统效率开始衰减的临界点,是协同创新机制进行调整、改善的最佳时机;。

第二,若S0,则说明该企业协同创新系统吸收的负熵不足以抵消内部产生的熵增,系统运行不畅、效率低下。此时,需要大幅度调整各项制度安排,从外界引入更多新的理念和要素,以新思维、新举措促进系统的有序完善;。

第三,若S0,则说明该企业协同创新系统处于有序性逐渐上升的良性发展状态,可通过进一步开放来吸收更多的负熵流,促进系统向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保障协同创新机制可持续性有序运行

三、结语。

采用制度评价方法对企业协同创新系统运行有序性进行量化描述,是基于过程思维考量系统运行效率的直观表达。它通过测量一定时期内系统运行状态,适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排除各种影响系统有效运行的机制障碍,来保障企业协同创新系统更好地发挥功能。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用特征向量表示对样本的定性描述,只是获得了基于定性分析和逻辑支持的解释性结果,并不能满足定量测评制度绩效或贡献率的要求,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也是后续研究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杰里夫・里夫金等.熵:一种新的世界观[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 李志强.企业创新行为的制度分析―一个理论框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