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式”新闻的阐释因素] 新闻产生的主要因素

点评式”新闻是指播音主持以解读报刊消息或DV短讯的方式播出新闻,譬如中央电视台的《朝闻天下》、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广州电视台的《新闻日日睇》、中央电视台的《第一时间》以及北京电视台的《特别关注》、广东卫视的《今日关注》等等。

点评式”新闻节目与传统的新闻播音节目有很大差别,其独特之处首先在于:播出信息,但不是朗读信息,而是解读信息;讨论新闻,却没有相应的讨论对象,而是独自点评新闻

广州电视台的“新闻日日睇,日日倾吓竭”从节目名字上就亮出了这一特性,新闻播音主持陈扬以其独特的“倾竭”(广州方言,意为“聊天”、“谈话”)的方式播出点评新闻

点评式”新闻节目的另一特征是其独特的信息播出选择原则:既不像传统播音新闻那样立足于新闻的社会时效性、意识形态权威性以及政府行政指导性,又不似新闻谈话节目那样更多地考虑新闻信息的可讨论性、可分析性以及受众的兴趣。

新闻信息选择看,“点评式”新闻更关注那些对公众、对社会各个阶层、乃至于某一小部分人个人具有影响的各种事件。

剖析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的部分消息播出,能够较为具体地印证和解释上述判断。

其一是国家审计署发布2006年第5号审计公告的新闻

节目主持人在一一解读了平面媒体发表的部分专家见解之后点评说:几年前审计署公布年度审计结果,普通百姓都会给予高度的关注,甚至称之为“审计风暴”,因为老百姓寄希望于审计风暴能扫除审计出来的问题。

但是今天,百姓对审计公告日益淡漠,为何?因为年年审计,年年出问题!   其二是某报报道的拆旧房爆出贪官之事。

某地一官员搬家后,拆房民工拆其旧房屋顶时发现两本存有47万元人民币的存折。

当地检察机关据此立案侦察,受贿百万元的“清官”落网。

陈扬点评曰:“这正是:头上三尺有神灵,多行不义必自毙。

”   再如,2006年9月11日下午4时许,广州一民办小学发生车祸,主持人如是解读:车祸发生后,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当日接送学生的出事校巴没有校巴资格证。

校方称,学校已将校巴鉴定材料及司机有关资料送达上级有关部门,材料正在审批之中,所以尚未获得校巴证。

广州市教育局证实嘉美小学的12辆校车都没备案,并说无证上路校巴将被严厉查处。

陈扬点评如下:“学校此时的任何解释都没有用,因为没有资格证你就上路了;教育部门的严查之说更值得追究,因为无证根本不可以充当校巴!”      二      解说、点评实际上是对新闻信息阐释,三两句话的点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阐释模式。

在古代思想、文学及民间艺术的传播中,文人点评作为批评的主要手段几乎成为推动和制约文本在民间传播的重要因素,而点评者又通过点评文本将自己的观点浸淫于这些被传播的文本及思想之中,其影响不可小觑。

体会《新闻日日睇》中点评,能感受到点评新闻的精妙:可三言两语、画龙点睛,引导受众从纷繁的语言信息中迅速把握文本的要害乃至本质;亦可描出轮廓,点到即止,唤起受众对某一信息特别的兴趣、关注、乃至思考;而且,它还在一定程度上为点评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大的阐释空间―――较少形式的约束,譬如话题范围和话语谋篇布局的束缚,较少解说时间和篇幅的限定,可视感受多少、深浅、私人化程度来选择话语,可以较为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和联想,阐发某种观念和思想,譬如独特的认识、理解事件事物的方法等等。

仍以《新闻日日睇》播出消息为例:8月29日标志着广州正式进入清洁能源新时代的广州市天然气利用工程项目正式点火投产,按照天然气置换计划,今年内广州市要完成约2万户管道煤气用户的天然气置换工作。

对这样一则众口称道的好消息陈扬的评点极有个性:希望政府官员此时此刻不要忘了广州还有不少使用灌装煤气的街坊,还有一些贫困街坊烧煤煮饭……无疑,这一点评使受众所获远远超出了天然气进入广州人生活这样一个信息范围,而主持人这种独到的见解也只有在点评阐释中得以自由发表。

点评式”新闻播出模式里这一阐释因素的介入意味着什么?   首先,意味着新闻播出的导读性因素即引导读者关注、理解新闻因素凸现。

任何一种新闻播出模式都存在着导读性,消息播出与否、消息播出的顺序、播音主持的声调表情、消息播放的背景画面配置都显示不同程度的潜在导读性。

但是,“点评式”新闻播出模式将先前潜在的导读性凸显出来了。

其次,意味着播音主持的学识、思想、人格和价值观念的凸现。

第三,意味着媒体倾向性的凸现。

在“点评式”新闻中我们往往能较为真切地看到某一具体媒体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关注视角,看到这一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看到这一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对关乎百姓利益的大小事情所采取的态度。

新闻最基本的受众―――百姓也因此可以对各个不同媒体的倾向、态度以及所作所为进行比较、评价和选择。

最后,“点评式”新闻节目在信息选择上更贴近于受众的切身利益,带有较浓厚的人文情怀,而且较好地避免了新闻谈话类节目由于形式所限而易陷于炒作的危险―――这是新闻的大忌。

炒作将导致新闻彻底地背离它的本性:真实地传播信息,真诚地为公众知情而效力。

三      毫无疑问,新闻传播的首要原则是尽量公正地传播事件的真实情况和消息的本来面目。

阐释,尤其具有独立思想和视角的阐释、带有阐释者个性特征的阐释,则有可能在新闻播出中带入偏见,因而也就有可能导致受众接受的信息偏离特定的事实真相。

倘若阐释者,即新闻播音主持或节目编导受到某种利益,譬如政治、金钱或名望等等的驱使,则新闻阐释更有背离事实真相的可能。

正因此,在新闻领域,阐释通常被搁置在一个很有限的范围里。

而且,作为人类社会对话、理解和沟通的一种基本行为模式,阐释本来主要存在于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以及评介活动中,尽管它同时还涉及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及评介而进行的广义的认知活动。

于是,对于报道即时性事件的新闻来说,对于追求真实传播消息新闻来说,过多的阐释,特别是带有个性色彩的阐释恐怕并非合适。

但是,也毫无疑问,新闻媒体公正地报道事实真相的目的是要维系公民社会民众知情的权利,是要维护新闻的广大受众、即百姓正常生活的权利,是要保护独立的个人自由思考和判断的权利。

从这一层面看,具有独立思想和视角的阐释,又有可能引导受众播出新闻中触摸到正常媒体作为公众舆论监督载体的人文内核,感受到社会责任心和良知的真实存在。

解决问题的关键或许在于避免过度阐释,即:将对新闻消息的解说和评价真正控制在三言两语的点评上。

在这一方面,《新闻日日睇》提供了一些避免过度阐释的具体操作方法,同时也提供了一些造成过度阐释的失误教训。

其一,尽可能不在点评中谈论空洞的道理,尤其避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指教。

新闻日日睇》在报道住户与拆迁单位冲突的点评是:拆迁单位能不能不在住户的墙上画大大的带血红圆圈的“拆”字,而改出一个告示;至于对法院查封的破产超市货物腐臭一事,点评十分专业:有关部门是否早就应该考虑到这些货物会变质腐烂,孳生四害、污染环境!从这些是是非非家长里短的社区新闻播出形式中,能看到,显示事实的真相、指出问题的实质,比侈谈道理要有用得多。

其二,将“点评”切实控制在三言两语之内。

控制点评的语言,将会有效地避免杂乱甚至带有偏见的导读。

新闻日日睇》报道某报登载政府官员公车消耗问题的数据调查,报载资料为:据上个世纪末的数据显示,官员公车耗费占办公费用的90%。

点评如下:“这一数据让我们感到,将纳税人的血汗变成官员屁股下面的小车容易,而将官员屁股下面的小车变成学校的书桌、粉笔艰难!”不仅点出要害,而且将消息列出的数据变成了可感知的概念!也有失误的教训,譬如,市民对街头卖艺者非议诸多,陈扬对此作了长篇“点评”:从卖艺者“�食”。

(广州方言,意为“挣钱”)到街坊们被迫听不想听的音乐,从卖艺者的扩音器到街道噪音―――离消息本身远了,而且会造成夹杂个人情绪之嫌。

其三,尽量避免随意漫谈点评

不言而喻,比起具体的操作方法来说,“点评式”新闻节目对编导和主持人在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握事件本质的洞察力,驾驭语言的能力,丰富的学识,较完美的修养,特别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和良知等等。

当然选择“点评式”新闻的称职编导和胜任的播音主持绝非易事。

■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