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不同检查方法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 目的:分析并探讨液基细胞学检测法(LBCT)、宫颈活体组织检查法(CB)、HPV病毒感染检查法(HPV—RI)以及细胞DNA定量分析法(DNA—QA)在宫颈癌临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LBCT、CB、HPV—RI、DNA—QA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检查的女性1020例进行筛查后发现宫颈癌高危疑似病例(即高危HPV病例)124例,对其进行病理活检后确诊宫颈癌100例,以病理确诊结果作金标准,计算并观察上述四种检查方法对于宫颈癌高危HPV检出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

结果:DNA—QA的高危HPV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分别为10.0%、65.2%、93.4%、55.6%和92.9%;LBCT上述指标分别为9.1%、51.9%、96.0%、66.7%和92.9%;HPV—RI上述指标分别为12.2%、94.3%、97.4%、80.6%和99.3%;CB上述指标分别为11.3%、84.6%、99.4%、95.7%和97.8%。

结论:LBCT、CB、HPV—RI、DNA—QA四种筛查方式各有优势、局限性,CB、HPV—RI对于宫颈癌筛查准确度、高危HPV检出率均更高,DNA—QA、LBCT检查则有助于对疑似宫颈癌样本进行更好的复筛、确诊,不同方法联合筛查的策略在宫颈癌筛查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 宫颈癌筛查方法; 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737.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ki.cfmr.2016.6.039  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如何积极预防、早期筛查、及时治疗宫颈癌,对于降低宫颈癌发病率、提高治疗效果则具有关键意义[1]。

本研究分别采用LBCT、CB、HPV—RI、DNA—QA对1020例受检者进行了宫颈癌筛查,得到HPV高危疑似病例124例,经病理确诊100例,文中特以病理确诊结果作金标准计算、比较了上述四种筛查方法特异度、敏感度、NPV、PPV及高危HPV检出率,并探讨了四种方法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宫颈癌筛查的1020例女性,上述受检者均分别接受LBCT、CB、HPV—RI、DNA—QA四种方法筛查,对于高危HPV者则追加病理检查

本组患者的年龄为17~60岁,已婚、未婚分别有580例和440例,有性生活经历者占93.1%(950/1020),其中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宫颈癌者100例。

1.2 筛查方法  首先应在患者宫颈处采集检测组织样本,取样时应使宫颈、周边组织充分暴露,然后利用细胞刷在宫颈口旋转数周后收集宫颈的上皮脱落细胞,作好相应编号,并送至实验室进行DNA—QA、LBCT、HPV—RI检查,并依据细胞病理学标准进行判断、筛选。

1.2.1 DNA—QA筛查 按照液基细胞学的要求对上述宫颈组织细胞样本进行消化、离心、清洗、制片和Feulgen DNA染色处理后,使用AcCell细胞图像分析仪对标本进行扫描、摄像,并对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计数和观察,与标准HL6细胞株的影像进行对照、分析,当标本的DNA指数2.5时,则记作疑似宫颈癌变。

1.2.2 CB检查 检查前应作好消毒处理,并取膀胱截石位,采用扩阴器充分暴露子宫、用碘液消毒,后观察、钳取子宫中疑似病变组织,包括碘试验阳性部位、鳞柱上皮、宫颈口交叉部位、宫外周边组织、明显肿块、息肉、结节组织等,取样完成后应作止血、缝合处理,并予以抗感染治疗,最后将标本送至病理科作初步筛查

1.2.3 HPV—RI筛查、LBCT检查 LBCT检查时应按照要求对样本细胞制片、染色,并在显微镜下对其形态、结构、TBS类型进行细胞学诊断。

HPV—RI筛查采用二代杂交捕获法,检测时则利用LBCT检查后所剩细胞组织,将其滴加至96孔板中,利用HPV—DNA的化学发光原理采用试剂盒进行13种高危HPV的检查,对照检测所得RLU值判断是否为HPV阳性

1.2.4 病理检查高危HPV样本送至病理科后,由专业医师制片、染色并在显微镜下对活检组织的结构、形态、边界、体积、病变范围等进行细致观察,并结合宫颈癌病理诊断标准进行判断。

1.3 观察指标  1.3.1 高危HPV检出率 即按照本筛查方法对受检者进行宫颈癌疑似病例筛查,以相关标准作阳性筛查条件筛查所得患者数与总筛查例数之比。

检查后,若结果满足:(1)HPV—RI检查HPV阳性;(2)LBCTASCUS;(3)HPV—RI检查HPV阴性+LBCTLSIL;(4)CB检查发现宫颈异常病变组织,则可判断为高危HPV。

1.3.2 敏感度、特异度、PPV、NPV 是以金标准作为前提,通过公式计算出的用于判断某种诊断/筛查方法的准确性的指标。

敏感度=真阳性数/(真阳性数+假阴性数);特异度=真阴性数/(真阴性数+假阳性数);PPV=真阳性数/(真阳性数+假阳性数);NPV=真阴性数/(真阴性数+假阴性数)。

1.4 统计学处理  将原始资料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确诊结果  在对筛查的124例高危HPV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中,共确诊发生宫颈癌100例,以病理确诊结果作金标准,DNA—QA检查的真阳性数、真阴性数、假阳性数、假阴性数依次为75、845、60和40例;LBCT依次为70、850、35和65例;HPV—RI依次为100、890、24、6例;CB依次为110、885、5、20例。

2.2 宫颈癌高危HPV检出率  DNA—QA、LBCT、HPV—RI、CB检查高危HPV检出率分别为10.0%、9.1%、12.2%和11.3%,经比较,HPV—RI与CB、DNA—QA的高危HPV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PV—RI的高危HPV检出率则显著高于LBCT(字2=4.956,P=0.026),详见表1。

2.3 四种方法对于宫颈癌筛查准确性  LBCT、CB、HPV—RI、DNA—QA四种方法宫颈癌筛查中的敏感度、特异度、PPV、NPV,详见表2,且HPV—RI、CB的敏感度、特异度、PPV、NPV均高于LBCT、DNA—QA(P0.05)。

3 讨论  宫颈癌在女性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HPV病毒感染、不洁性生活、不良生活习惯等均可能引发宫颈癌宫颈癌的发生具有较长的周期,且该病具有反复性、可逆性和难治性[2]。

相关研究提示,约90%的CIN(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和HPV的感染密切相关,因此在临床中,常常把CIN作为提示宫颈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癌前病变类型[3]。

笔者所在医院采取4种方式对1020例女性受检者进行了宫颈癌筛查高危HPV筛查),结果显示,HPV—RI、LBCT的敏感度、特异度、PPV、NPV均高于DNA—QA、CB,而在上述4种筛查方法中,二代杂交捕获HPV—RI法是一种对于高危HPV阳性检出准确性较高、临床应用较多的筛查方式,而CB检查则对于疑似宫颈癌、发生转移的肿瘤病灶、宫颈癌前病变(如宫颈炎、宫颈糜烂和乳头状增生等)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可为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提供参考,上述两种方法宫颈癌筛查中均应用范围较广,但较高的检测成本也成为了其临床应用的局限性。

相对而言,DNA—QA、LBCT两种方式的诊断准确度相对较低、筛查过程耗时相对较长、漏诊较为常见,但相对而言LBCT对宫颈上皮脱落细胞的形态、分型、病变情况更为精确、作为一种常规检查其费用也更低,而DNA—QA则具有准确、快捷、检出率高的优势,将这两种方法应用于高危HPV的复筛和宫颈癌的诊断中具有可靠性[4]。

因此,采用四种方法联合筛查的策略在宫颈癌临床筛查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总之,HPV—RI、CB的高危HPV检出率、敏感度、特异度、PPV、NPV均较高,适用于筛查高危HPV病例,相对而言,DNA—QA、LBCT检查的准确性较差、更容易发生漏诊、应用有局限性,但其对于高危HPV患者的复筛准确性较高,四种检查方法联合筛查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宫颈癌筛查准确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唐翠云,苏丽媚,郭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0(7):969—970.  [2]王霞.TCT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地位与重要意义[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1):140—141.  [3]朱丽霞.阴道镜检查联合HPV检测在筛查宫颈癌前病变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4):93—94.  [4]林颖,李威,朱杨.子宫颈癌筛查方法的比较[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5,45(3):212—215.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