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教材的计算机课件设计探究

摘 要:当前,随着国家“校校通”工程的逐步完善和学科课程整合改革的大力推行,人们对信息化科技的利用率以及依赖性都逐步增强。教育新一轮的重大变革将涉及教育教学观念和模式的各个方面。本文就教材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作了论述,介绍了课件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并提出了在课件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就如何开展教学设计作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书本教材 计算机课件 教学设计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将要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的环境不仅是师生坐在教室里的面授,更多的是在虚拟世界(cyberspace)里应用电视会议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远程教学教师的职责不仅是讲课、答疑、编写教材,更多的是按照终身教育的思想提供咨询服务,或编写计算机辅助教学用的课件(courseware)与堂件(lessonware)供教学或者学生个别学习用。笔者认为,无论编写课件还是堂件,都应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这是目前提高课件质量的关键。

一、教材是组织课堂教学的蓝本。

1.从课堂教学效果说起。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希望上完一堂课之后学生能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及其技能全部掌握。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思想交流的过程学生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教学过程的主导。组织教学过程的职责在教师,怎样的教学过程才会有满意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教学过程必须讲究科学性、逻辑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多样性。

笔者认为,教学过程的科学性、逻辑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多样性是组织教学过程的主要目标,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基本出发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还应该研究表达方式,综合利用口头语言、体态语言、板书语言和网络等现代化教学媒体,研究教学进度的合理性、教学内容的协调性和系统性。

2.教材的作用。

如果说课堂是传授知识的殿堂,则教材就好比圣经。教材是组织课堂教学的蓝本。一般来说,教学过程是以贯彻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来展开的,教材则从课程学科领域知识的角度,体现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用书面语言和图形符号向读者传授知识,同时向读者传授学习方法、分析方法、思维方法。因此,教材也应该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启发性、趣味性,与现代教育技术相整合。

二、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编写教材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虽然有统一的教学要求,但是,由于学生背景不同,教学方法、方式不同,教材知识体系不同,教学条件、教学目标不同,具体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不同,教学效果就截然不同。为什么?教学设计不同!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目标,每个负责任的教师都会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认真备课,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斟酌教学顺序、表达方式、例题案例直到板书布置、语言用词、课件和堂件的制作等。这就是教学设计!从教育技术学的观点看,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和研究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实施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教学设计以分析教学的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以评价反馈来检验设计与实施的效果。

课件教学设计过程是学科领域知识与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过程,是各方面专家通力协作、集思广益的过程。教育技术学家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教学效果是系统诸多输入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媒体的采用、版面的美化优化和教学评价的手段及信息的获得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学设计过程由学习需求分析、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评价等阶段组成。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是个一边做一边评一边改的过程,是逐步优化、逐步求精的过程,因此,要不断分析、不断调整目标、不断调整内容和不断调整策略。

教学设计包括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和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两种。形成性评价是一种阶段性评价,常用一名或几名学生来进行试验。试验内容包括教学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易犯的错误、学完规定内容所需的时间、教学内容是否条理清晰、学生是否有兴趣等。为形成性评价提供信息的方式很多,比如随堂小测验、调查问卷、教师自己的观察等。这种形成性评价为前面的工作提供反馈信息,帮助分析学生需求,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总结性评价是在多次形成性评价之后并反复修改教学设计之后才进行的。一般邀请约30名学生参加以便进行教育统计分析。目前,国内总结性评价还采用专家鉴定会的形式,科学性、逻辑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自然成为一般进行教学设计评价的指标。由于使用课件总有一定的范围和要求,所以应对实用性予以足够的重视。应当指出,任何评价都不是最后的结论,没有一个教学设计是十全十美的,每个教学设计都应该精益求精,逐步优化,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三、课件教学设计中的若干问题。

1.拟定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关键。

课程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是一门课的教学目标,往往比较笼统、概括。课件、堂件的教学设计时,必须对总的教学目标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实现总目标所要完成的子教学目标,即具体的教学要求、教学步骤和各个知识点,对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进行明确具体的描述,它规定教学活动的方法,是形成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基础。课件教学目标要合理、实事求是,要可操作、可考核。

2.课件教学设计要面向学生的认知结构。

课件教学设计时,应对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予以足够的重视,希望学生在学习后能将知识条件化、结构化、策略化,即不但懂得知识,而且懂得应用这知识的条件;不但懂得知识,而且能把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一起重新组织、概括、归类、抽象,形成网络化、结构化的系统知识;不但懂得知识,而且能根据掌握的规则重新组合,改变头脑中现存的规则,指明思维方向,提高搜索效率,形成有效的策略知识教学大纲的知识结构固然重要,但更困难、更容易被忽视的是如何促进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发展和优化,如何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应该说,计算机课件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3.课件教学设计要面向学生的内在动机。

课件教学设计时,应不断强化和维持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设法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激发好奇心,然后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新知识,并且使之与原有认知结构同化。前面提及的趣味性并非仅仅靠外部的刺激而让学生感到简单的乐趣,而且靠内在的认知失调,让科学的魅力、世界的奥秘、未来的猜测去吸引学生,巩固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化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为了使课件适应学生的学习,可以把知识分为记忆性知识和理解性知识。不同的知识可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记忆性知识,可以声音、音乐、图形来强化刺激,加深记忆,以大量的反复的练习或类比、联想来促进记忆。对于理解性知识,可以推理思路、推导方法来促进理解。

21世纪在悄悄地向我们走来,知识经济在向我们招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大力开展终身教育,不断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无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材编写还是课件编写都需要教学设计,都讲究教学设计。笔者认为,为了提高教学效益和效率,教学设计大有文章可作,按课程有组织地开展教学设计的方法研究或案例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吴洪健,倪男奇.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7月.

[2]徐晓东.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方法.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3]黎加厚.教育技术教程——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与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6]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