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对处理外语教学中文化冲突的启示

摘要:由于外语教学中蕴含着不同于本土文化的他国文化信息,教学中常常会有文化冲击的感受。教师就面临着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冲突的问题。本文基于文化认同外语教学的影响得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处理文化冲突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文化认同文化冲突外语教学

引言。

在英语教学中,常常发现多数学生虽然能写出并讲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表达方式往往不恰当或不得体。究其原因,在很多情况下,这些不恰当或不得体的句子违反了所学语言文化规则,导致交际失误。其主要根源是交际双方没有取得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的概念。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意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文化认同包括社会 价值规范认同、宗教信仰认同、风俗习惯认同语言认同、艺术认同等。当今世界,全球化空前地拉进了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距离,每一民族在发展自身文化的同时,都在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与其它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人们对本己文化和异己文化的异同之处不断加深理解和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彼此间一方面在寻找共同话语,放弃或改变原有的一些观念和行为方式,以达到求同存异;一方面又在加固着本民族文化认同,以求民族文化有存在的根基,这即是费孝通先生经常告诫的要加强文化自觉。这在跨文化交际文化认同是相互的,人类需要这种相互的文化认同,以便超越文化交流的重重障碍。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共识与认可,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升华,是支配人类行为的思想准则和价值取向。因此,文化认同可以被认为是指导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原则。

199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大会发布了《教育对文化发展贡献》的文件,指出:“跨文化性或多元文化主义意指关于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国内各种文化成分之间和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之间建立积极的交流与相互充实的关系。各个现代国家必须不同程度地面临多元文化现象。”跨文化教育或多元文化教育要“能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相互理解和丰富”这一国际文件不仅为多元文化做出了权威性释义,也为人们对民族文化、世界文化认同提供了认识方向。

坚持以多元文化观为文化认同的价值取向,其目的正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享有应有的文化尊重,并在认同本族文化的基础上,树立平等的、包容的、尊重的文化观,并从中吸取精华部分,以便获得参与未来多元文化社会所必需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知识与技能、有和平共处及维护文化平等和社会公平的意识和信念。

正确处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

学习目的语文化学生在使用目的语交际时,是否能够完全按照目的语文化来行事? Thomas(1983)曾经提到,一些移居英国的外国成年人,尽管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却始终没有达到语用方面的高度得体性,也就是说,他们难以完全以英国人的文化习惯来运用英语。这表明学习者自幼习得的文化对后来习得其他文化会有一定的排斥与抵抗,否则自幼习得的文化将无立身之地。所谓自幼习得文化即本土文化,指各个民族根源于自身历史传统、习惯、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等一整套认知体系。

由于外语教学中蕴含着不同于本土文化的他国文化信息,教学中常常会有文化冲击的感受。《英汉大词典》对culture shock 的诠释是:文化冲击,即文化震惊,指面临异族文化或生活方式时可能经受的一种困惑不安的感觉。学生常常会碰上一些用自己的语言文化和社会价值标准无法理解或是无法解释的事物或是观念。教师就面临着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冲突的问题。教师既要从狭隘的封闭的文化视野中走出来着眼于人类共同的前景——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分享同一块大地上的一切资源:水、土壤、空气等。同时也要防止学生对异国文化过分亲和而对本土文化的疏远,从而影响对本土文化的传承。Kramsch 认为在实际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学生必然涉及两种文化:本民族文化C1 和目的语文化C2。由于人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社会里,对同一事物持不同观点是极其正常的事,因而一味追求“一致”而避免“冲突”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事实上,交际文化背景的多元性与差异性决定了冲突总是无时不在地潜伏着。这就要求外语学习者不光是为了一个局限的交际能力而努力,以“操母语”者为榜样,以“随俗”为准则。与之相反,应当要求他们具备一种认识和了解变化多端的多元世界的能力。Kramsch 希望以“冲突”为出发点,与传统的教授语言结构以表达共同意义为出发点的主张背道而驰。她竭力提倡在教学中鼓励文化互动,而不是避免冲突,因为冲突本身就是互动过程。互动的结果是化解冲突与达到理解共存。显然,这种“不打不成交”的主张打破了“入乡随俗”的框架,开辟了新路。

从本质上讲,外语教学遭遇到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文化文化意味着差别、变异,文化是不同群体相互交往时发生冲突的主要根源之一。那么,教师又如何来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呢?Kramsch(1993)提出了一种“对话”途径,也就是用文化互动的方式来进行语言文化教学。她认为外语教学互动提供了创造双向文化互动的基础。由于学习外语涉及社会和个人努力等诸方面,因此它既是进入所说语言社团的文化的一种社会化过程,又是一个如何在这个新社团表达个人意义的言语习得过程,从这一点出发,所学的语言,不仅用以保持传统的社会实践,也用以通过学习而带来变化。学习外语的过程是一个打破“界限”的过程,通过学习,学习者会认识到同一事件可以用不同的参考框架来表示。这种了解“界限”的经验将使学习者更清楚地领会上下文的重要性。这种学习,不是去单纯地模仿和迁就另一种文化,而是在超越本民族文化和另一种新文化时,达到“第三位置”,从而明了语言所给予人们的力量与控制。Kramsch 提出的新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所接受。Kramsch 认为,对外语教师来说,教授语言文化实质上就是创造各种各样的上下文的过程。文化冲突并不可怕,文化冲突教师学生、话语产生者(例如:诗人、作家)在教室里发生的文化价值的互动教师首先要学会发现文化冲突

事实上,今天在课堂上见到的文化冲突不胜枚举,基本上有两类冲突:一是所有学生教师冲突教师文化背景,特别是外籍教师,不可能与所有学生完全一致,在课堂的教学互动中必然产生冲突。二是学生学生冲突,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由于各人的文化价值观不尽相同,对同一篇课文、同一个句子或同一句话、同一个手势与体态,均会有不同的解释,在课堂的交际活动中发生冲突也不足为怪。以上两种冲突都是明显的人与人由于表达和接受意义上不一致的冲突。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隐蔽的、常被忽略的冲突,即用来教授语言文化的教材,例如书面课文、文学作品、录音录像、网上信息等都反映了教材编写者、作品创作者和音像制作者的文化价值,教师在使用这些教材时,学生在利用这些教材时,均与隐蔽的“话语发言人”产生文化对话,其中的文化冲突也不可避免。“文化冲突”反映了跨文化交际的特点——冲突是绝对的,协调是相对的。化解冲突语言文化的学习过程,它把学生的本民族文化和目的文化通过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文化教学的最好方式。“文化冲突”产生于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也是培养学生化解冲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办法。本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学生本身内部认知和思维的变化,他们必须在两种文化中创造出一种可以沟通的行为,即他们的文化创造力正在形成。文化创造力是学生的一种主观能动性,一种主动从外国文化的源泉中吸取新东西的能力,这种主动摄取和生搬硬套或机械模仿绝不相同,文化创造力的培养意味着一个持续的从无知便有知,从已知求未知的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1]Kramsch, C. 1983. Culture and contructs: communicating attitudes and values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Issue 6:16.

[2]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贾玉新,1997,《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