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贡献分析(1)

一、引言     根据西方会计理论的发展状况,现代会计大致可划分为两个分支:一是以系统信息理论为代表的财务会计;二是以会计管理理论为代表的管理会计

前者建立在“受托责任观”的基础之上,主张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集中体现为可靠性;后者以“决策有用观”为理论基础,认为相关性才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特征。

会计理论发展的历程来看,两者并不矛盾,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拓展与延伸,只是两派学者各执一端,主观的割裂二者的内在联系。

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所以将会计准则的目标定位于为“外部使用者”上,即主要为外部投资者服务。

而我国旧准则侧重于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这是“受托责任观”的具体运用,因为我国政府是市场上最大最主要的投资者。

准则为顺应国际化的要求,同时又站在保持中国特色的立场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采取了“折中主义”的态度,即强调可靠性作为基本特征的同时,又提高了相关性的地位。

二、新准则强调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特征      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论”均强调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标准。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定义,可靠性大致包含三层含义:①信息是真实的;②信息是客观公正的,即无偏性;③信息是可核实的。

综合起来说,可靠性就是指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必须是客观真实公正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尽可能地降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翻译成本,提高信息的价值

显然,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特征要以真实性、中立性与可核实性作为支撑和保证。

只有真实客观,且公正(即中立性的)的会计信息才是高质量的。

准则在以下四个方面提升了可靠性标准。

1、新旧准则制定人员的结构变化与可靠性特征。

1992年以前的会计准则,基本上是由财政部会计会计准则组的人员具体负责,后扩展到会计司专业技术人员;1998年后由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负责。

目前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的22名成员中,虽然仍以政府有关部门的委员占主导,但是,较之以前准则制定人员的构成,其代表性明显扩大,反映了来自高校理论界与企业界的声音。

这有利于逐步改变过去准则制定过于偏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忽视资本市场其他投资者利益的思路,从倚重国家信誉来获得社会公众信赖,转变到依靠理论依据、技术性与公允性来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从而保证会计信息更具可靠性

2、公允价值计量标准的重新引入与谨慎运用

公允性或中立性可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

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的交易主体,在公平与自愿的基础上所达成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公允价值产生来看,其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即是市场而不是其他投资人对资产或债务的无偏性认定,并为利益攸关的各方所一致接受。

准则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标准将大大提高我国对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的准确计量,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

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虽然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已初步确立,培植了公允价值运用的“土壤”,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实务运用早有先例。

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规则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不仅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

因此,新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标准的适用范围上保持了“中国特色”,采取了谨慎性原则。

不仅如此,新准则还要求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采用历史成本”,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可靠的计量”。

比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同时,要求上市公司在债务重组交易中考虑重组债务的公允价值,并要求在利润表中确认相关损益。

这些规定将使得上市公司的资产和交易得到更为公允地反映,一些上市公司通过以低价资产换入高价资产,从而降低成本的做法将不再可行。

可见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会计信息可靠性能起到进一步修正和补充的作用。

0 次访问